你不知道的华彦钧之十四

关于华彦钧的母亲为什么能跟华彦钧之父华清和走到一起,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一篇著述认为,“阿炳之母吴氏,原系秦姓寡妇,以帮佣为生……寡妇嫁人,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初与华雪梅(华清和号)同居……生了阿炳之后,被胁迫回秦家,1896年抑郁而死。”据此,音乐界及领域相关人员均沿用了这一说法。

但此段涉及华彦钧母亲身世的叙述有两个疑问:

第一, 华彦钧的母亲是不是寡妇?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此一说法没有任何直接依据,既没有华彦钧本人对其母亲身世最直接的口述记载,也没有新闻媒体采访的记录发表,以及认定此事为实的历史档案,是仅凭当地人的传说而下的结论。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华彦钧尚健在,却没有及时留下任何其有关直接口述证据的情况下,这种带有一面之词的说法更难令人信服。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华母完全是初嫁华清和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并很难否定。而且,即使华母是寡妇,与探讨华彦钧的音乐艺术成就有必然联系吗?是否有必要在一篇很短的学术著述中,反复强调此事?笔者对其用意深表怀疑。

历史证明,自有人确立华母为寡妇人设后,围绕华彦钧的身世较有传播力的出版物,均沿用了这一说法,并对相关情节做了进一步发挥,表面看似乎是在批判旧时代寡妇嫁人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陋俗,但言外之意却是:死了丈夫就是寡妇,再嫁就是大逆不道。实际上是不顾新中国倡导的新风俗,继续借用封建传统腐朽思想的“软刀子”、沿用旧时代带有污蔑性质的“文字狱”,来扼杀华母婚姻的合法性,从而为音乐界进行正常学术研究带来层层的晦暗雾障,给广大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这是本不该发生的。

按照百科全书解释,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在旧中国含有贬义,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杜绝此类不文明说法。据本人分析调研发现,国内研究华彦钧及其音乐者,凡涉及其身世时,均引述其母为寡妇,以致于人们误以为称其母寡妇者,乃寄予其同情是也,足见此一谬误影响之深。

第二, 何谓同居。上述叙述中多处提到华氏父子两代均有同居现象,其依据出自哪里,令人不解。

首先,《曲集》称华父母同居“遭同族之间顽固分子的时时辱骂。”此话很蹊跷,一是如果吴氏是寡妇,年纪轻轻不经风雨,有几个胆子为与华清和未婚同居敢跟封建世俗力量相抗衡?其若果真有这个胆量,也断然不可能走到为所谓冲喜而嫁给一个行将入棺的前夫这一地步。二是秦家叔侄尚在,是否能容忍婶嫂为偷情而同在一个院子里却如入无人之境,以致于怀了孩子都视而不见,直到生了孩子后才算总账?因此,说华母出自秦家寡妇一说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

其次,据了解,道教的道规十分苛刻,不仅对普通道士,甚至对道教贵族有违教规者,或杖责革出,或火化示众。而历史上,华清和不仅没有被赶出道观,还接班当了道长,从另一方面反证了上述臆断的不合逻辑性。

再次,旧中国一般劳苦大众没有更多的钱用来婚丧嫁娶,虽有大户人家凭一纸婚约走进婚姻家庭,但更多的是依媒妁之言而成婚,即使华清和夫妇确实敢于突破封建专制枷锁而大胆恋爱并结婚生子,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出版物,当为展现新时代新风貌而对这样的行动给予赞扬才对,岂能恶语相加?况且,五四运动前后革命先驱及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都勇敢地向封建传统糟粕宣战,为年轻一代大胆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新风气做出了榜样,何以华清和夫妇就不可以效仿之,而反倒要遭受如此侮辱?

众所周知,在“道德放了假的”民国时期,中国封建传统礼教受到严重冲击,西风东渐,深刻改变了国民对中国传统社会、对外面世界的看法,一时良莠不分之现象迭出,既涌现出许多为抵抗父母包办婚姻而逃婚及勇敢走进二次婚姻殿堂的良家妇女,也产生了不少婚外恋、婚前同居之艺术大师。一方面,即使华母为冲破而不恪守封建礼教并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婚姻幸福,难道不也符合国情吗?另一方面,华清和属于可以娶妻结婚的正一教之列,为什么华母就不能堂堂正正地嫁给华清和呢?可见,在那个人吃人、被人吃的封建统治下的旧中国,妇女遭受的压迫是最深重的,作童养媳的、跟公鸡成婚的、为即将死去的男人冲喜而出嫁的、妻子死了丈夫躺棺材陪葬的等等,从一而终就是她们的命运归宿,只要敢于冲破封建桎梏,就必定被置于痛打痛骂之列。

新中国以其强大的新文化力量,迅速荡涤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人民当家做了主,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我们的一些音乐出版物作者,却对这种巨大的社会革命所带来的伟大壮举视而不见,尽管身子“溜”进了新社会,思想却依旧驻留于封建传统桎梏中,相关著述中用于华彦钧身世方面的“XX阿炳”、“寡妇嫁人”、“遗弃了的妾”、“两眼全X”、“卖艺”、“吹鼓手”、“假托为前人的作品”、“无中生有”等用语,充满了语言暴力,简直可以说对华彦钧与其母充满了恶意,其文风与新时代格格不入,遣词用语,阴阳怪气,暗藏邪气,极具挖苦意味,表现出对为人类创作出杰出音乐作品的一代宗师华彦钧的母亲在人格上的极大不尊重,伤透了中华民族优秀妇女绵延几千年的可贵良心,严重地践踏了民族音乐遗产的严肃性,大大地玷污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自己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说,华母究系何种出身、来自哪里,其实不是早有定论,而是迄今并没有依据确凿的身份考证,尚需音乐界同仁今后的进一步挖掘以完善相关资料。(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