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成都的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袁东珏翻看一本已修复的古籍。今年74岁的袁东珏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及古籍修复教学工作近四十载,她修复的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多达355种、4088册,让许多受损古籍“重获新生”。同时,她还通过授课形式教授学生达千余人次,以“师带徒”正式传承弟子14人。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工作人员在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第48窟内对壁画进行修复。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古籍部,距今已超过400多年的珍贵古籍《赤水玄珠》放在特制的柜子中存放。一本医学类古书籍经过拆书、清理到修补,再到压平、装帧,最后通过数字化扫描,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等多道步骤完成修复,传统手艺与科技的“相逢”,让珍贵古籍“迎新生”。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兵马俑。 中新社记者 张一辰 摄

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人员从园内发掘出的瓷器碎片中挑选合适的部分进行拼接。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师付金凤清理修复的陶器。1995年出生的付金凤,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陶器修复工作已有六年,她每天在整形、粘贴、焊接、打磨、上色、做旧的修复流程中,让百余件残破的古陶器得以“复活”。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在宁夏博物馆,一共有12名文物修复师,专门负责馆藏文物的修复。他们每天埋头伏案,用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技术手段,让湮没于岁月灰尘下的辉煌历史见证物在当代重生。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