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于1927年3月,是毛泽东在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才得出的一份报告。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在于当时党内存在一种右倾机会主义这的倾向,这些右倾机会主义者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的伟大革命,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选择了放弃农民这一同盟军。当然,最终的结果是革命党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弱点被国民党反动势力所运用,进而国民党利用这一弱点发动了“清党运动”。

本文不想探究当时党内的错误判断,只是要分享这篇文章,这篇实地调查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在写这篇报告的时候,首先指出的是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作者一直重视农民问题,这是那个年代相当一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所不具有的想法。作者指出了农民问题需要得到正确的认识,作者认为在此时,农民已经运动起来,要形成冲击传统关系的巨大力量。是领导他们还是在背后批评他们亦或是反对他们,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选择。

作者在文章中写出,此时的农民已经组织起来了,农民组织起来一个名为农会的组织,随着农民被不断地组织起来,农会被建立起来,一切的权力也就归于农会。在此时,加入农会便是很多人最为希望的事情了。

农民的以上行为,在外界引发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即“好得很”和“糟得很”,而作者在实际的考察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农民运动所产生的的影响是极为大的,它冲击了封建的传统,冲击了旧有的一切的特权,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次农民运动是极好的。

而对于有人提出的农民运动是否过分的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两种理由来证明这并不过时,其一,农民的行动是由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所逼出来的。其二,作者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正是因为农民运动具备了革命的性质,所以革命的过程中农民必须建立绝对权力,必须把一切绅权打到。作者在这里指出“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事实上,面对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唯有以最为激烈的手段才可以冲击其并将其改造。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贫农是农民运动中最为中坚的力量,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作者指出不能打击贫农的运动。同时对于一些“不良分子”需要在农会整顿纪律的口号下对他们进行宣传,把农会的纪律整顿好,绝不能损害贫农阶级的威信。

之后作者指出来农会做了十四件大事,这些都是农会为了治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最为经典的一句就是“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以及,“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而后一句话不仅仅是在湖南农民运动中作者有此观点,在之后的实践中也由此观点,作者的这类观点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有一些类似,对于一些事情或许只有做“过火”才能达到想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