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3版《包青天》中,有一章故事叫作《天下第一庄》,这章故事的结局非常悲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反而好人的一生全是苦痛与磨难。就如古话说的那样: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这章故事看完,让人非常意难平,久久不能释怀!

天下第一庄的故事大概是讲:石玉奴7岁丧母,12岁丧父,因没钱葬父,便自愿卖身给石家。被石家一家人当奴才使唤,一天从早到晚做不完的事,还要被动辄打骂。

17岁成人后嫁给了石家二儿子,但丈夫结婚不到2个月就死了,她在石家就更不受待见了。大伯子滥赌成性,大嫂处处欺凌她,公公也各种苛待她,一家人的生活全由她一个人伺候操持。

石家父子一个好酒,一个好赌,大儿媳不事生产,家里穷得都没米下锅,他们便使唤玉奴去领天下第一庄裴家发放的赈灾粮食,因此石玉奴遇到了裴家独子裴慕文。

他见石玉奴虽然贫穷,但领灾粮时不贪心无度,有礼有节,更生好感。后虽得知石玉奴乃是寡妇,且裴家父母反对他们来往,但裴慕文仍不失一片热忱,愿打破世俗,与石玉奴在一起。

但他去解救玉奴时晚来了一步,到玉奴家才得知其已被那狠心的兄嫂欺骗,以500两银子卖到了妓院。玉奴在妓院因不愿接客受尽虐打。裴慕文赶去救回遍体鳞伤的玉奴,一时气愤,在言语激怒下将玉奴那畜牲兄嫂手刃于刀下。

后俩人又经诸般波折,石父联合妓院恶霸老鸨将裴慕文与石玉奴以杀人案告上开封,包拯接手审他杀人的案子。裴慕文作为一代侠士,各界江湖人士有感于他的善行侠义,都希望他藏匿不要应诉,但他为救困在开封府的玉奴,自愿投案,被包拯判刑十年。

可叹玉奴出了开封,却又遇丁尚书家少子调戏侮辱,慌乱奔跑之下坠入悬崖,脑中被血肿堵塞,双眼失明,命不久矣。

裴慕文听闻石玉奴现状,目眦尽裂,悲愤异常,越狱后寻到那丁家公子,又杀丁家二仆,并拘禁丁公子,在山间破屋中守着玉奴想陪她度过生命最后的几天。

石玉奴死后,他主动来开封投案,被包拯数罪并罚,要判死刑。

裴慕文举多个例子为自己辩白无罪,无奈包拯一句杀人者死,虽知他家一门忠烈侠义、乐善好施,却仍坚持以律法为纲要斩他。

最后虽然是圣旨救了那裴慕文一命,但半生苦命的玉奴已死,且包拯却仍坚持律法不知变通。

这个故事真是十分伤感。

那玉奴生前被多番折磨,开封府的律法虽铁面无私,却不能救她于水火,幸得遇见了把她当人看、尊重她、爱护她的裴慕文,俩人相处,稍微过了几天开心的日子。又因裴家父母反对、人言可畏以及裴慕文杀人案最终分开。后来又被丁公子调戏侮辱失足坠崖,没几天就死了。包拯虽号称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却没有想过怎么去帮一把这可怜的女子。

裴慕文半生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从多少的恶霸、恶父恶母、恶兄、强盗等坏人的手上救下了多少可怜人的性命。最后却要为杀死恶人抵命。以前即使有万般的善行义举,也不能拿来抵过。

律法森严如铁,却也有点不通人情。

这个故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一直觉得,世间黑白分明一些才更好,也一直觉得,世间应该有多一些像包青天这样完全公平公正不为任何外界因素所影响的好官。

但在这个案子中,包拯的固执和不知变通,又让人觉得非常难受。

我们常说一句话: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

并不是说,在律法的背后,可以通过人情来疏通关系。而是说,对于一些案子,有其情可悯处,应该酌情而判,而不该一板一眼。

其实站在包拯的立场,他也并非十分固执,起初,两条人命案只判了10年。但后又因玉奴将死,裴慕文越狱,又杀两位为虎作伥的家丁,数罪之下,才被判死刑。

包拯也并无失当之处。只是仍有些意难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推理到现实社会的很多事情中。

很多人,一辈子与人为善,本本分分,却各种的被人欺负被人残害,他们的冤从来得不到申张。或许偶有见义勇的人帮了他们,而那侠义之人可能会因此背上官司,受到刑罚。真是十分堪叹!

即使官府再清明公正,世上的恶人却总也绳法不尽,仍有无数的恶人逍遥法外。但侠义之人做出侠义之事,却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此善被抑恶能脱,怎能不让人生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