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然而,部分人群却对“是药三分毒”的理论深信不疑,往往无视医嘱,自行停药,后果不堪设想……

【案例解析】

王大爷,64岁,前两年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平常无需操心,只有一件事令王大爷如鲠在喉,那就是几年前,他被确诊患上冠心病,属于慢性疾病。医生为其开具他汀类药物,并严厉叮嘱他,要定时定量吃药,每隔三个月来医院复检,确认血脂情况。

患病初期,王大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直坚持每天定时服药,生怕一个不注意,引起并发症,小命难保。

但是服药半年后,王大爷逐渐感觉身体出现问题:身体疲惫无力、四肢发麻、坐立难安,为此,他上网搜索此类病症原因,发现每日服用的他汀类药物,竟然是罪魁祸首,出于健康考虑,他便自行停止服药,不过异常情况并未缓解。

三个月后,王大爷按照医生嘱托,前往医院复检。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血脂指标、血糖指标、肝功能等并无异常。但是他仍然对身体不适状况感到疑惑,便咨询医生,医生认为,身体异常情况并非他汀类药物引起,建议其继续服用药物,避免病情反复。

然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网上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成为王大爷心病。他坚信“是药三分毒理论”,且网上营销号鼓吹“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正常即可停药,注意日常控制饮食,适量锻炼即可”,再加上体检结果显示,其血脂指标已经回归到正常标准。权衡之下,他选择停药,也逐渐放弃间隔复查流程,两年时间一晃而过。

好景不长,某天,他出现惊慌心悸、胸闷气短、喘不上气等异常症状,服用急救药物后并未起效,甚至病情愈加严重,脖颈处出现“锁喉感”,两眼发黑,晕倒在地,被家人发现,紧急送往医院。

送医院过程中,他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呈现心肌梗死症状,收缩压40,舒张压70,出现心源性休克。医院紧急抢救,并未挽回其生命,一个完美的家庭就此破碎。

他汀类药物,毒副作用真的如此严重吗?

市面上所有药物,或多或少都存在毒副作用,此类不良反应,在药物说明书上均有明确标注。

他汀,是心血管疾病临床常用药物,自然也存在部分副作用。特别提醒一点,此类药物在进入药品销售市场前,曾做过大量临床实验,人体实验、动物实验等均有涉及,力求最大程度降低其副作用谨遵医嘱服用,对人体健康影响微乎其微。

众所周知,他汀类药物药效极短,需要不间断服用,才能稳定病情。如果不遵医嘱,自行停药,血脂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形成斑块,阻碍血液流通。若不慎卡在心脏、大脑等毛细血管处,会诱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性病症,后果难以预估。

定期医院复检,是检验他汀类药物是否存在副作用唯一标准

曾有医学研究机构做过对照实验,得出判断: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或存在心理暗示的可能。

原因在于,此类患者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是药三分毒”理论,再加上某些营销号肆意鼓吹药物毒副作用,久而久之,形成心理暗示。大脑接收到此类错误信号,会调动身体同步心理反应,继而出现所谓的“毒副作用”,大多为身体乏力,胸闷气短,肌肉酸痛等。

当然,以上研究,或仍处于反复论证阶段。临床医学认为,若想确认他汀类药物是否存在毒副作用,定期复检才是唯一标准,靠数据说话才是“硬道理”。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期间,若出现上述不良反应,不要自行停药,请立即前往医院检查,确定肝功能或肌酸苷酶等,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根据医生诊断,做出适当调整。

此外,即使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也要定期检查,将身体“看透”,及时掌握健康情况,多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