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PROFILE

王恪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恪居,中提琴演奏家

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考级委员会委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弦乐学会第一届理事;

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

陕西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

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夏季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位学历认证专家;

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文化艺术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

两届中国·西安国际中提琴艺术节执行总监;

2008-2009年度纽约Young Concert Artist International Auditions(YCA)等五项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

第15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宣传片独奏家和音乐指导;

西安四重奏、Aria三重奏、东南西北中提琴四重奏联合创始人;

常年担任国内外各类弦乐比赛评审委员;

古驰(Gucci)音乐基金奖、NYO-China名师奖等奖项获得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1.

因为疫情原因,许多比赛都由线下改为了线上。与现场相比,线上比赛中评委与参赛选手隔着一块屏幕,声音也要透过扬声器。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比赛形式的?您觉得的评判标准是不是要相应地进行调整?您对参赛选手的准备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

因为疫情原因的影响,确实对很多比赛产生了影响。这不仅是国内,国外也是这样,前几年很多国外的赛事也延期或者改为线上,这都是客观现象。对于音乐赛事来说,音响的直观理解当然是我们评分的第一标准,规格越高的赛事,对于音响效果的考察就越关键,因此一些比赛仍在困难中坚持线下评审。这几年难免遭遇赛事举办的地点受疫情影响严重,参赛者和评委到了当地要隔离,离开后回去又得隔离,耽误了不少工作计划,也严重影响生活。还有在比赛过程中,场地内也有很多要求,给赛事进行带来的问题不亚于线上。当然线上比赛也有很多问题,有时候网络突然出现问题、电子设备突然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体效果,首要影响的是声音效果,同时也会打断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当然现在很多艺术考试或赛事都采取录音录像的方式,这样虽然能避免网络不稳定、电子设备故障等诸多干扰因素,但比赛也考验参赛者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因此合理的评判方式和人性化的赛事规则设定,对于很多赛事组委会和相关文化单位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2
您认为选手在日常应该怎样的有效率的练习?还有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唱谱和演奏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吗?

现在很多家长把器乐学习纯粹当作技艺的学习,其本质上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心态,这种急功近利最终就把孩子培养成了“工匠”,我也经常和一些专家教授谈这个话题,我们在很多赛事见到的学生,都成了“工业化”选手,最让人无奈的是他们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最终什么都没学到,还染上一堆观念、习惯上的坏毛病,我说的这个观念和习惯不是指练琴,而是平时生活中。回到艺术教育的话题上,技术的后面是艺术,如果仅仅将艺术学习当作技术,学再久也是徒劳的,最终这件乐器也不会给你带来快乐。所以对于“有效率”的练习我认为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要主动去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因为那是人类感性智慧的最高凝练,只有尝试倾听大师的声音,你才有可能理解艺术思维,从精神层面上感受到美的价值,这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因此从音乐欣赏出发,通过自己练习和演奏的作品去熟悉艺术家、熟悉创作的历史风格,这也会让大家对音乐表演产生足够的兴趣。第二,练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如何将反复训练的“技术动作”变成服务于音乐的“自然动作”,这种从“机械化”到“自然化”的动作训练过程,其实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蜕变,它可以将身体到神经达到最佳松弛度,你才会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和饱满的精神、高度的热情去演绎作品。最后是一个硬性问题:那就是基本功训练,在表演方面的任何理想和目标,归根到底都是基础训练,现在由于多元化的发展和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很多艺术学习的方法也花样百出,我不否认方式的创新,但是我特别反对练习过程中的投机取巧——放弃音阶、手指、和弦的技术训练和视唱练耳的练习,直接上手练作品。演奏上的投机取巧注定成不了演奏家,如果这种习惯带到日常生活中,那会给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人生带来很多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对于唱谱和演奏的关系当然是密切的,因为歌唱是最直观、最简单的一种接触音乐体验音乐的方式,你不需要乐器就能够哼出一段旋律,能最直观地接近音乐,现在很多人平时没事都喜欢唱唱歌,放松身心肯定是其中一个目的,再有他们唱歌过程中也会尽可能寻求一种比较舒适、好听的声音状态,当你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对音色进行有目的地矫正,寻求一种好听的状态,这也许对于器乐演奏的人而言,比老师的纠正要来得更快,因为这是你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就像很多造型师一样,如果他给自己做造型、化妆,也许会有很多种想法,因为他会考虑到自己和旁人的审美感受,但是给别人造型,他脑子里只有一种或者少数几种固定模式,因此给自己纠正问题是最难的,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意识地让你考虑和分析不同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主张让学生去唱谱,这样可以直观理解音乐,当然这对视唱练耳的练习也有帮助。

Q3

在学习过程中,您认为兴趣和天赋哪个更重要?

刚才的问题我说了三点因素,首先就是要主动听经典作品,之所以把它放前面就是因为兴趣更重要,虽然对于高水平的演奏者而言两者缺一不可,但是有的人天赋很高,兴趣为零,再好的天赋也荒废了。因此就有我刚才说的第二条,要学会自然化的放松,身体和神经都要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放松。现在有很多人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一步登天,无形中将这种压力传递给孩子,其实这就是在抹灭兴趣。这种方式和观念如果不改变孩子还不如不要学,因为学到最后他们恨透了艺术不说,成长过程中该经历的快乐也失去了。艺术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让人体会到快乐,是有境界、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级快乐,如果在学习之初建立了兴趣,孩子在练习基本功时都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因为他明白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所以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这对于他们成长而言不仅培养理性,也多了一份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4

如果学生在中途想放弃音乐学习,您会如何开导?

如果能够让学生保持兴趣和热情,那是学习的最好状态,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或门类都是如此。但人是一个大变量,很多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状态,因此难免会出现沟通障碍,影响孩子的心态,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心理现象。退一步说,学生如果真想放弃,我可能会理性客观地把放弃之后的一系列客观状况对他讲清楚,由他自己选择,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接收的信息也比我们小时候要多,因此只要客观理性和他商量,我相信他们自己会有选择。因为我的学生很少有放弃的,大多数都是专业学生,面临考大学、工作,他们也不敢轻易放弃;当然也有很多年龄很小孩子和家长是抱着对艺术的热情或者对艺术的理想去学习,对艺术天生无感的孩子我见的还是不多。这就证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老师的引导和家庭的氛围都可以让他们热爱某一样东西,其关键在于你能否捕捉到问题的要害和培养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哲学一样,哲学绝对不是个人的苦思冥想和自说自话,而是解决实际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5

您平时会听流行音乐吗?您是怎么看待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的?

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很多人喜欢用高雅和通俗来形容,但是我现在不倾向于这种观点。流行歌也有很多经典,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激励人们乐观勇敢、积极进取。人非圣贤,不可能始终以高台教化的形式面对生活,我们追求灵魂的洗礼但也要追求身体的放松,关键在于我们的取舍。柏拉图有一个“白马、黑马和骑手”的隐喻我认为非常经典!白马象征着灵魂、精神的层次,黑马象征肉体、凡俗的追求,这就是人的两架马车,白马象征着精神的美好,象征着人的灵魂、尊严的美好,但并不意味着追求尘世的享受就是低俗。追求通俗的快乐是“接地气”的表现,我们开开玩笑、讲讲笑话、听流行歌、看电影都是很正常的状态,这也是一种追求精神升华的载体。我们凡俗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所以人的理智需要朴素的情感来调节,朴素的情感也需要理智的约束。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通俗简单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只是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仰望星空”。我们读康德、听贝多芬、看达芬奇,和我们看影视剧、听流行歌、读杂志并不冲突。只是我们不要局限和沉迷于某一种层面之中,如果我们只会追剧听歌,灵魂就是空洞的;如果我们只读康德听贝多芬,那我们的脚永远碰不到地面。处于现实社会,我们就像驾驭两匹马一样,一匹白马一匹黑马,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就是这两匹马的骑手,会随时驾驭它们速度和步伐。当然,很多流行音乐表达了勇敢、爱心、道义、善良,对人们是一种鼓舞;古典音乐的音响、织体、乐思很深邃,它象征人道主义、人文精神,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创造,它用抽象的音符表达无法言说的精神渴望,古典用英文表达是classical,这个词还有“经典”的含义,经典的东西不仅属于过去,而是属于自它问世以来的一切历史时期,甚至在很多年以后它还是会启迪人们的智慧,净化人们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流行音乐是未来的传统音乐,也有一些会被视为精华,它们也可能成为未来经典艺术创作的素材,因为这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直观反射,任何的经典都是通过朴素的现实素材去建构,让经典艺术从地上扶级而上,最终成为照亮人类智慧、指引人类前行的光,成为后人仰望的对象。所以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人们要向着山巅前行,站在地上要接受阳光的照射,也要朝着星空遥望,因为从头顶上照射的光,会指引我们前行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

赛事介绍/Introduction

留声机国际音乐比赛是由俄罗斯世界当代音乐家协会和留声机音乐奖赛事管理委员会共同创立,赛事获得俄罗斯莫斯科文化部和莫斯科第一国立音乐学院的支持。是一项集教学性、专业性、广泛性的国际音乐赛事.比赛旨在以权威性、公正性为前提,加强国际间的艺术合作,提升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的艺术素养和水平。在高品质和高水准的基础上,通过权威比赛,权威媒体发声及线上线下多元传播,促进国际间音乐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发掘年轻的乐坛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