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什么是“大食物观”

如何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近日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

以《“大食物观”让百姓餐桌更丰富》为题

报道了江南大学未来食品中心

《焦点访谈》聚焦江南大学未来食品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焦点访谈》聚焦江南大学未来食品中心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食物产量,提升质量和多样性,同时开辟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这正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起去未来食品科学中心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落在江南大学内的一座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从2019年成立后,就一直致力于人工合成蛋白的研究。从植物和微生物中获取蛋白质,再合成出符合人们口感和营养要求的高蛋白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合成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说:“合成食物主要是来自植物和微生物合成的一些食物,这些在中国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我们有传统的素肉,但是现在因为有生物科技的加入,在原来的植物蛋白基础上,可以用生物技术合成很多很好的配料,这样就可以制造出风味更好、营养更丰富、口感更优越的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成食品产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它一方面可以减轻种植业和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营养搭配,同时满足人们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我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合成食品,但是尚未普及,未来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合成食品也将为人们的菜篮子带来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以食为天。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也将为人类未来食物的多样化发展实践出一套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