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周三集体学习日机制已经持续半年了,这天,组织者终于放开视野、大胆创新,摒弃了枯燥的照本宣科,将一个钟头时间全部用来观看一位大家的讲座视频,主题为中国文化与文化自信。视频的形式首先让大家喜闻乐见,文化的主题更是让人兴趣盎然。
这位大名鼎鼎的大家不是别人,正是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用自己7年零3个月的院长任职经历,向人们讲述了故宫这座人类历史上的瑰宝是如何冲破历史的尘埃、擦去现代文明的涂鸦而重新焕发青春、闪闪发光的。
正像单老的讲座主题一样,虽然开宗明义,但还是给人一种厚重而深沉的疏离感。更何况,他讲的可是故宫,一座已经600多岁的古代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的不二代表,且不论中国文化,单说要讲明白故宫的文化,怎么也得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下单设一门课程去讲授个四年制吧。
单老并没有故作高深地就文化而讲文化,他讲述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却并没有讲中轴线的文化意义;他讲述了沿着中轴线南北贯穿了5个1500米建筑布局分别代表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人文理念,让人感受到了一点文化的味道,却又戛然而止。
原来,单老只是把中轴线当作一个引子,轻拢慢捻之后才真正进入讲座的主题——故宫的修复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是我起的名)
2012年1月,单老走马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迎着党的十八大的春风,单老大刀阔斧,从改变观念入手,变管理观众方便为服务观众方便,做出诸多有口皆碑的改革。
他解决了买票难,让原本需要半天才能买上票的情况变成了3分钟之内完成购票。
他解决了检票难,让挤破城门的人头攒动变成了有序进入的悠然自得。
他为了满足观众要像皇帝那样走中轴线进入午门的愿望,毅然禁绝了只有外宾接待时才允许的机动车的践踏。
他大肆整饬故宫内外商业经营,恢复故宫代表皇权的文化尊严,坚决杜绝商业资本向故宫渗透。
他全力整治故宫自然环境,让历史的悠久体现在恢复600年前初建成时的原貌上,绝不让地上、城墙上、甚至房顶上任何一根杂草去诉说对历史文化不敬的荒芜。
他打开数年未打开的锁,收拾起成百上千间一脚“扑通”踏入灰坑的屋子,修复并整理好算不上奇珍异宝,却也是故宫博物院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物,将近代以来在故宫内部修建的各类用房悉数拆除,将故宫中必要的生活管道一劳永逸的全部进入地下……
他在恢复故宫原貌和保护文物的路上步伐铿锵,他让故宫成为凡下雪必出圈的京城打卡圣地,他要原原本本地把这座故宫博物院传给子孙后代。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讲述过程中,单老的一个用词让人泪目。
单老说:每当看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跟着导游的小旗子一个钟头不到便匆匆离开故宫时的背影,他总会感到痛心疾首。就是这个“痛心疾首”,让人看到一位手扶宫门的佝偻老者深眸下那抹遗憾而落寞的目光,那是一种未能将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的愧疚与自责。
突然就回忆起自己数次游故宫的经历,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就是故作深沉、顾盼言他,每次大几十元的门票钱事小,一次次与感受汲取中国瑰宝级文化滋养的机会擦肩而过的遗憾事大。
单老意识到:博物院博物院,观众来了只能看到1%不到的稀世文物,其他99%的文物都锁在柜里收藏着,这和未出土的文物有啥区别?故宫内处处树立的“游客止步”的牌子将观众拒之门外,观众不把注意力放在皇帝的生活起居上才怪呢!
于是,他开始主持修复文物。从古书画、陶瓷、家具、织绣,到机器、乐器、木器、青铜器、西洋钟表,他带领的一群大国工匠,秉持着一种工匠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让故宫文物复活了。
他甚至建立了一座文物医院,各类全球最先进的文物分析检测修复仪器应有尽有,给每一件文物分析、检测、诊断、出报告、开药、治疗,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物修复机制,让全国的文物都复活了。
他致力于扩大故宫开放面积,2014年突破了50%,2015年突破了60%,2016年突破了70%,2018年突破了80%。“游客止步”的地方如今变成了展区和展场,修复好的文物尽数在展厅里向世人开放。
在午门雁翅楼里,他建成了世界上最漂亮的展厅,所有到来的国内外观众无不瞠目赞叹,各国博物馆长纷纷邀约,欲将本国的文物拿来展览,因为在这里展出的文物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他们同时也意识到,唯有这里才是向世人展示并传播本国文化的最好的舞台。
我想,单老在故宫的一切作为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吧。他的讲述没有对文化内核做过多渲染,而是对将文化内核与文化表现相关联的人为运行机制娓娓道来。
在单老的不懈努力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人文理念、现代化科技手段相互作用之下,这种人为的运行机制不断的试错和纠偏,最终达到一种完美契合,便是文化内核的能量爆发,也是文化表现的无限绽放,其成熟的人为运行机制便愈加的自信与从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