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的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就是住所。如今,包括在家工作在内的在家时间增加了,重要的是享受住在家里本身。在一年的结束,或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住所吧。“REFACTORY antiques”店主渡边优太在自家的空间下了各种各样的功夫,下面介绍一下他的住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渡边先生说:“自然光照射的阳光房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舒适空间。为了能在这里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用旧木材和铁头球杆DIY了一个吧台。”主要享受着吃饭、读书和做家务。

营造出室外和室内的界限模糊,感受自然气息的空间。

“进家门之前先在院子里走走吧?”。说着,渡边优太把自己种的植物的魅力一一仔细地告诉了我。在70年代后期建造的带有阳光房的2层独栋住宅的庭院里,生长着胡杨、木兰、丹桂、黑毛菊、结红色果实的蕨菜等多种植物。从绿色变成红色的落叶树的叶子欢快地飞舞,提醒着季节的变化。在植栽的周围,还有可以让野鸟休息的饮水处——鸟巴士。据说他很享受不时造访庭院的野鸟的叫声和动作。

“我出生在东京·板桥,从小就住在公寓里。刚毕业就进了公司,在‘the con兰店’担任植物的负责人,以此为契机,我知道了和植物一起生活的丰富。我一直想自立后,住在自然丰富的区域,有庭院的房子里。我想象的是,马上就能到院子里的接近地面的生活。即使是旧的也没关系,我想住在有庭院,能让自己有空间的地方。住在这里之前,我在埼玉县入间市的公司工作,住在改造后的平房里。”

在寻找新房子的时候,第一次遇到的房子,是位于离饭能站10分钟车程的安静区域的这个房子。

“听说以前没有租过房子,但以全部自己修理为条件,就可以租出去了。从处理前一位住户的残留物开始,自己装修,已经住了10年左右。本来就更有山间小屋的感觉。就这样,给人一种沉重的印象,所以把墙壁和天花板都换了,布置成符合现在时代的氛围。我很喜欢建筑家吉村顺三建造的轻井泽山庄的氛围,改建的时候也从那所房子里得到了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渡边先生有泡浓咖啡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四季不同的庭院风景,整面墙都是窗户的1楼客厅。格子状的收纳架也是渡边自己做的。加上隔板,可以按主题收纳,也可以装饰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居室对面的墙壁贴着胶合板,天花板和墙壁周围的颜色统一。放上摇椅,我意识到有一个可以放松的空间。窗边还有一个整理冲咖啡工具的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剪院子里的斜枝树。用当季的植物让空间健康。

布置得像贴墙一样的阳光房,原本就有,但被树篱覆盖的景色欠佳,只能靠自己拔根。视野豁然开朗。

“我强烈地不想在外面和家里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从阳光房看到的奥利弗,从小盆栽的状态换了种,现在茁壮地长到和窗户一样高。因此,无论从外面还是从里面,都能创造出不介意别人视线的空间。这间阳光房,对我来说,是生活路线的中心。是去厨房和客厅的必经之地。所以,如果能有一个可以做各种家务的空间,生活就会变得井然有序。阳光房的旁边是厨房,可以把做菜时流出的淘米水喂给植物。很容易注意浇水的位置,而且在墙上装上换气扇,植物就能生机勃勃地生长了,我很高兴。晚上也经常读书。为了让手边的灯亮起来,还挂了可以调节高度的吊灯。”

柜台的木材选用了耐水性强的栗树,注重自然的经年变化。这一选择体现了渡边先生的审美眼光和经验值,她提出了能够迅速融入生活的家具和空间。

吧台的高度是用来熨衣服、冲咖啡的,所以我计算了一下。虽然设计简单,但是有各种各样的使用方法,我喜欢这样的室内装饰。起居室里放着70年代的“yamagiwa”灯具,可以移动高度和位置,这点我很喜欢。坐在‘acole’的摇椅上,看书的时候很方便。”

起居室里放着70年代的“yamagiwa”灯具,可以移动高度和位置,这点我很喜欢。坐在‘acole’的摇椅上,看书的时候很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楼的和室可以看到红叶斑驳的扁柏。在庭院一角放一张可以放松的户外桌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楼的卧室。为了和1楼客厅改变心情,墙壁选择了沉稳的灰色。木板的贴法选择了留出间隙的“目水印式样”,添加了微妙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年代后期由建筑师建造的独栋房子。自行维修阳光房。在窗户旁边种上橄榄树,避开周围人的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玄关也意识到了“在外面的感觉”。透过开放的玻璃窗,可以感受到院子里的植物。

渡边优太《REFACTORY antiques》

yuta watanabe

对通用设计感兴趣,在大学学习工业设计、人体工学。毕业后进入“the conranshop”。负责植物和园艺。之后,经过几次工作,独立了。在埼玉县饭能市开设了“REFACTORY antiques”。将在国内外购买的旧家具进行修理后销售,还亲自动手进行个人住宅的改造、店铺的空间演出。

photo : Mitsugu Uehara edit & text : Seika Yaj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