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喜欢比较唐宋,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在文学上都有所成就。

但是如果我们比较综合国力,宋朝其实还是比不上唐朝的。

宋朝是中原王朝统一的朝代里国土面积最小的。

而且由于宋朝的军事实力很弱,经常向他国进贡,这在其他朝代中也是不可想象的。

但宋代文人的培养和选拔比唐代又更加重视和公平,这也是他的可取之处。

那么宋朝和唐朝相比,到底差在哪里呢?

唐朝的一身本领,宋朝没学会吗?

宋朝作为唐朝之后的朝代,比起唐朝来说最让人诟病的一点,那就是军事。

唐朝北上追击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让唐太宗的威名响彻整个亚洲。

但宋朝虽然被称作“富宋”,尽管有不少文人雅士和诗词歌赋,只要一上战场就会狼狈不堪。

虽然他们也曾成为过辽国和西夏的“兄长”之国,但也都基本是靠钱来摆平的。 而且经常是刚给了钱,又要打起来,然后就再加钱。

一直到靖康之耻,繁华的汴梁城被凶猛的女真人搅得天翻地覆,连北边的半壁江山也惨遭霸占。

这与军事强大的唐朝比起来,绝对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难不成宋朝根本没有吸取历史经验,只会唯唯诺诺的花钱买太平日子?

不过这样说,对宋朝也是很不公平的。事实是,宋朝不但认真反思过,还认真地学习了唐朝的经验。

例如以下两次成功的经验,不仅帮助唐朝多次创造了盛世,还被宋朝的统治者们拆开了揉碎了的学习。

但没想到的是,号称精英云集的宋朝,竟然没学明白。

优等生宋朝怎么就没学会唐朝的一身本领? 这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唐朝的战略规划,宋朝没学懂吗?

唐朝军事上成功的第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强大的战略谋划能力。

虽然后世的军迷们都着迷于唐朝陌刀的威力和玄甲铁骑的力量,但比这些凶猛的装备更重要的是唐朝的战略谋划水平。

在唐朝的所有重大战役中,无论是对突厥的反击,还是对吐蕃的硬仗,唐朝最常见的技能就是从战略层面牢牢扼住对手的喉咙。

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中,这招“谋而后动”使用的可谓是驾轻就熟。

尤其是唐朝的死敌突厥,更是领略到了这种“完美无缺”战略能力的威力。

唐太宗刚登基时就被突厥人狠狠地“扇了一巴掌”,几乎是在别人的刀刃下,欺辱的在渭水河畔签下了“和平”协议。

但紧接着,咬牙切齿的唐太宗开始了他的一系列战略谋划。

三年来,唐朝的间谍无孔不入,事无巨细地了解突厥的所有信息。

唐太宗的心腹大臣张公瑾,也经过周密的分析和策划,制定了对抗突厥的有力方案。

随着贞观三年战争的号角响起,唐朝大军六路齐发。

李靖的三千精锐更是迅速进攻定襄,刺穿了突厥人的心腹地带,以最少的代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即便是在武则天时代放松了国防,使突厥人复兴了后突厥汗国。

但到了历史上名声较差的唐中宗掌权时,他仍然不顾一切,乘势而上击退了后突厥汗国向西的扩张。

他还下令建造了三座坚固的城池,轻松地将后突厥汗国阻挡在了莫南之外。

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让曾经傲慢自大的后突厥汗国元气大伤,几年之内就急剧衰落。

在唐朝和回纥的进攻下,突厥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因此可以这样讲,不论敌人多么强大,不论形势多么艰难。

唐朝总能以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快速部署新的战略,第一时间掌握对手的弱点。

对于这种能力,宋朝不仅十分认可,而且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创新的”发明了一整套所谓的“阵图制度”。

自宋太宗在位以来,只要是宋朝军队作战时,都必须按照朝廷事先策划的阵型来打仗。

但问题是,唐朝无论是早年反击突厥,还是后期反抗吐蕃,都是像张公谨、张仁愿、李泌这样的军事天才负责战略规划的。

宋太宗年间的“阵图”,基本上是宋太宗和一帮舞文弄墨的文人制定的,战略谋划的层次可想而知。

这些闭门造车的“阵图”,一旦上了瞬息万变的战场,就变成了废纸一张。

精明的战略规划,这个指导唐朝军队战胜强敌的灯塔,放到宋朝军队身上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唐朝的外交谋略,宋朝不知道吗?

与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相比,唐朝的高明之处还来自一个诡异的招数:极其精明的外交谋略和准确地分裂和瓦解敌人的能力。

在唐朝军队接连胜利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合纵连横”的巧妙智慧。

例如,唐太宗在决心攻打突厥之前,除了采用张公瑾布置的战略蓝图外,还早早做出了其他对策,让一批一批唐朝使者打入突厥草原的内部。

几乎所有突厥治下的铁勒、薛延陀等部都被唐朝策反成功。

战争一开始,曾经撼动亚欧大陆的东突厥迅速陷入四面八方的“围攻”,直至最后土崩瓦解。

甚至到了衰落的中晚唐,面对正值鼎盛的吐蕃,唐朝仍然能用强大的外交手段突破困境。

唐朝军事天才李泌制定了“困蕃之策”,成功地联合了吐蕃周围的南诏、回纥等政权。

就连当时与回纥有着深厚私仇的唐德宗也能毅然放下旧仇,将回纥纳入同盟。

最终使吐蕃落入“北有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兵众寡弱”的圈套中。

曾经困扰着唐朝的西北边疆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

这种以外交智慧成功突破困境的谋略,对于宋朝来说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例如宋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战役中,宋太宗也曾想过联系周边高丽等政权,共同围攻辽国。

不过,与唐太宗多年来不断的外交活动相比,宋太宗的这一举动完全是临时抱佛脚。

事先没有任何的外交渗透,也不知道高丽等国家的内部情况以及真实想法。

结果,战争在一瞬间到来,而高丽却没有任何动静。

即便是在收了宋朝的钱之后高丽也只是在旁边观望,眼睁睁地看着宋朝军队一败涂地。

就算是有人送上门的外交大礼,宋朝的反应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例如,在西夏元昊造反之前,他的叔叔山遇一怒之下投奔了宋朝,将元昊的计划都说了出来。

对于如此重要的西夏军政大将送来的重要情报,这简直就是上天赐予的宝物。

但是,以清廉正直见长的北宋延州知州郭劝却大喊:“宋乃礼仪之邦,岂容二臣乎?”

于是又把山遇绑了送还给了元昊。 随后元昊造反,西北军民苦不堪言。

让一群只知道舞文弄墨的文人掌握军政大权,宋朝的“外交突围”当然就无法破局了。

因此当辽使马植说出“联金灭辽”的不靠谱策略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宋朝的朝堂上一阵欢呼雀跃。

他们单纯的认为靠着金国的帮助,就能轻易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完全忘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在一次次完成战争神话的唐朝面前,宋朝的军事天分就显得有些“感人”了。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的,但像宋朝这样只学到皮毛没有学到精髓,还是需要时刻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