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是第十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我市各级救助管理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了以“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为主题的开放日系列宣传活动。邀请群众参观、宣讲、模拟救助、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公众号、商超沿街大屏、信息等多种形式宣传救助管理工作的典型经验、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的成功案例和感人事迹,争取社会理解、支持、参与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创新管理服务

全市救助管理机构接待窗口实行24小时工作制,在微笑服务、标准服务基础上拓展个性化服务,备齐各类衣物、食品,配备了老花镜、图书、儿童绘本等物资,保证能够满足不同受助人员需求,对于购票返乡人员,市民政局还对接天津站提前办理入站,确保受助人员能够及时登车。2021年以来共接待2200余人,购买车票484张,实现了“应救尽救”。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实施封闭管理,接待窗口就是“前线”,求助人员去过哪里,是否是密切接触者,是否参加了核酸检测都是未知数。市民政局要求各接待窗口一手抓窗口服务,一手抓疫情防控,为接待人员配齐防护服、面罩、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为受助人员准备了更换的口罩、消毒液、干净的衣物,确保受助人员和工作人员安全。今年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473人次。

延伸个性照料

受流入地和流出地疫情影响,很多求助人员因此滞留在机构内。各级救助管理机构不但对接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隔离用房,而且主动与滞留人员交流、为他们安装电视、提供iPad、书籍、绘画册等,缓解他们隔离期间的焦虑和负面情绪。

除了短暂在机构内住宿的人员外,救助站内还有一部分“长住户”,那就是查找不到身份的受助人员,这部分人员无法正常交流,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人。救助管理机构为这部分人员提供寻亲、心理辅导、生活照护、启智教育等特殊服务。今年3月29日,是市救助管理站几个未成年人的集体生日,往年这个时候站里会组织孩子们外出游玩、踏青、采摘,今年受疫情影响机构封闭管理,但是救助站因地制宜的在站内给孩子们组织了打篮球、踢足球、放风筝、玩游戏、做蛋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依旧是那么活泼。

办好寻亲实事

寻亲工作是救助管理工作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今年受疫情影响,救助管理机构实施封闭管理,很多活动采取“线上”形式,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讲述寻亲故事都是开放日的一个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2135人,这其中有部分受助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姓名和籍址,有的流浪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为了帮助这部分人早日回归家庭,市民政局组织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开展了“携手相助、让爱团聚”救助寻亲主题专项行动。为帮助这些人重返家庭,寻亲团队不厌其烦的问询、查证,寻亲技术的不断拓宽探索,上千名的“无名氏”回归了家庭。目前,我市总结多年寻亲经验,摸索出“1+5+N”寻亲模式。“1”即人工问询,坚持“望、闻、问、切”问询工作法;“5”即按规定完成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寻亲公告、DNA以及人脸比对技术等寻亲动作,“N”就是新技术新方式方法的更新采用,比如朋友圈寻亲、抖音小视频寻亲等,提高了寻亲的成功率,让滞留人员早日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