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

《明史》作者张廷玉对朱高炽的评价: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朱瞻基统治的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和西汉初年文景之治并列。对朱高炽执政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实际是十个月),但是他本人却为明朝政治制度的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太子的坎坷路

“靖难之役”爆发后,成祖朱棣率兵南下,命朱高炽留守北平。正面战场中朱棣大败宋忠,建文帝采取分兵战术派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攻打朱棣的根据地北京,此时北京城的防御士兵约一万人,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朱高炽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亲自穿上了铠甲,拿着刀剑在城门上守城,慷慨豪迈誓与北京共存亡。在他的防守下,北京城在李景隆面前岿然不动,为朱棣的回兵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在两军的夹击下李景隆大败。

“靖难之役”胜利后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顺利继位,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此时选立太子就成了头等大事。朱高炽虽然身有残疾,封建储君一直立嫡立长,朱高炽首先是第一人选;再者,北京保卫战的成功也为赢得了资本;其三,论品行,论能力,其实朱高炽都是无可争议的。

因此在成祖心中次子更适合做太子,次子朱高煦风流倜傥,性格和自己很相似“靖难之役”中屡立奇功,满朝文武纷纷上书劝谏致使其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朱高炽太子位坐得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成祖朱棣非常喜爱他的孙子朱瞻基,相传朱棣休息时梦到远在南京的父亲将代表权力的大圭授予朱棣,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德其昌”,此时有人禀报朱瞻基出生了,刚好将此梦印证在他身上,惊呼“此乃大明之福”。

顺利继位,施展抱负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病逝在北伐的榆木川军营中,八月朱高炽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第四个皇帝,史称明仁宗

第一:调整内阁

上天好像给朱高炽“不久将亡”的提示,继位后试行改革,首先针对的就是当时的内阁的地位问题。

内阁是怎么来的呢?洪武时期后期,朱元璋认为延续了千年的相权地位限制了自己的行为,分摊了自己王朝的权利,因此随着胡惟庸案结束宰相的职位也在大明朝彻底废除了,皇帝直接统率六部以及文武百官。然而皇帝的精力非常有限,朱棣时期便成立了一个机构——内阁,内阁阁员都是博学多才的大学士,官职是正五品,其它官员都不把内阁放在眼里,内阁发出的政令往往得不到实施,因此调整内阁是首先改革的目标。

成祖刚去世,尸骨未寒,他刚刚建立的制度不能更改,因此朱高炽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兼职,内阁大学士兼职六部的侍郎,官居三品,此改革组能够显现出他的智慧,这种兼职制度一直流传下来,延续整个大明王朝二百多年。

第二:赦免“靖难之役”旧臣

朱元璋、朱棣统治的洪武和永乐年间,百官遭到空前的屠戮。洪武四大案几乎将开国功臣屠戮殆尽,永乐朝的“靖难之役”胜利后建文旧臣也几乎被杀光,方孝孺被诛十族、黄子澄被诛九族等。朱高炽登基后为其平反,释放了监狱中关押人员、流放边疆的准许其归乡、为奴的恢复平民身份等,这些足可以显示其宽厚仁慈的天性,恰恰是他封号中的“仁”字。

第三:精简政府机构

将一些没有用的官员全部罢免,他重用了一批经过考察证明能力和品行都是无可挑剔的贤臣,释放户部尚书夏原吉,启用史称“三杨”的杨荣、杨士奇、杨浦辅政,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四:兵器入库、马放南山

因为成祖皇帝是马背上的皇帝、守卫边疆的皇帝,在位期间发动了多次北伐、数次南征,损耗了明朝的国力,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致使当时国内民生出现了大问题。朱高炽继位后,对北部边防的军事做了调整将领进行调整,减少军费开支,将朝廷的赋税用在老百姓急需的民生上面,这让当时的明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朱高炽洪熙元年登基,洪熙元年死去,短短的十个月,却成为大明的“仁宣之治”奠基人,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汤纲写到:仁宗在位不满十月,曾力图矫除积弊,有所作为,宏图未展而早逝。在位期间,起用文臣,组成了中枢统治机构,为明王朝此后的施政,奠立了基础。

小编观看《大明风华》影视剧时,总是觉得朱高炽傻傻的可爱、搞笑,然而就是憨态可掬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治世之灵魂。如上天假其十年为君,必能创造空前之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