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台湾省知名艺人,在其新出版的自传里,特意晒出了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的合影,外加一句由衷赞叹:“ 能和蓝天野老师同台演出,更像一个梦。

当时他与蓝天野合作的话剧,就是作家万方编剧的《冬之旅》。这部长达105分钟,从头到尾要靠他们二人撑下来的话剧,到底有多么“像一个梦”?当时的蓝天野,已经88岁高龄,记忆里也严重衰退。冬之旅》剧本刚完成时,北京人艺的领导都特意找蓝天野谈话,“建议他别演这个戏,太累太重”。好不容易开排了,每天中午以后,蓝天野都要放下一切杂事,全力研读剧本。

而与他演对手戏的“台湾省知名艺人”,也因此受了不少“折腾”。在蓝天野看来,演员表演就像厨师做菜,不同的味道需要有正确的搭配。所以两个演员之间,就要彼此“根据对方来”。排练的过程里,要不断给对方压力与动力,激发出化学反应。以蓝天野本人的话说“我这个话就得激发他”。就在这种反复的“激发”中,《冬之旅》成为晚年蓝天野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梦一般经典完美。

以该剧导演的话说,演好《冬之旅》的蓝天野,“可以去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得知这好评的蓝天野,却说出一段值得所有演员铭记的话:

“你管演员是88岁,还是52岁。如果大家都去感慨:88岁了,多不容易啊,那就是我演得不大成功。”

“你在台上还跪了这么一下啊 ”。

其实,觉得与蓝天野同台演出“像梦一样”的,有很多人。

1998年,北京人艺再度将经典话剧《蔡文姬》搬上舞台,71岁的蓝天野出演剧中主人公董祀。舞台大幕拉开后,蓝天野展现了他优雅的风度,以充满磁性的声音与翩翩风姿,将董祀与蔡文姬的深情演绎得刻骨铭心。一位舞台上为他跑龙套的演员就回忆说:“我这哪是演戏呀,我这纯粹是近距离享受……我整个人都飘啦。”

但是,台下无数“为他飘”的观众们并不知道,蓝天野当时脚骨折了,他是忍着剧痛一次次走上舞台,在四场连演中完成了这艰难的演出。

在蓝天野的演出生涯里,这样的剧痛经历,其实还只是小事。86岁那年,蓝天野还出演了人艺院庆大戏《甲子园》,剧中主人公上下台阶的戏十分艰难,看着蓝天野累到痛苦的样子,导演都十分扎心,主动提出把舞台上的台阶改短一点,让蓝天野省省力。蓝天野却气呼呼回答说,你不该按我的情况考虑问题,要按剧中人物的实际情况。

这是演主角,而在出演小人物时,蓝天野同样是如此一丝不苟的精神。1956年话剧《虎符》上演,谁知演出前突遭流感袭击,多名龙套演员病倒,已是“名角”的蓝天野毫不犹豫顶上,出演了剧中一名小兵,还按照剧情需要在舞台上下跪。由于他演得太逼真,连朝夕相处的同事都没认出他来,事后才吃惊地问“你在台上还跪了这么一下子啊?”

七年以后,蓝天野担纲主演的经典大戏《茶馆》开演,但第二幕里需要一群乞丐。蓝天野再度临危受命,硬是把半句词没有的乞丐,从化妆到表演,都表现得毫无违和。没有一位观众瞧出来,这乞丐就是“秦二爷”(蓝天野扮演的角色)。

这就好比在今天某“大片”里,某“顶流明星”临时客串了把“大片”里的小龙套,绝对要当大新闻炒一炒。但蓝天野却只是淡定说:“可这也是个人物”。

如此淡定,那些今天拍戏时破点皮就哭天嚎地,弄一帮粉丝胡乱带节奏煽情的“鲜肉”“X红”们,该不该挖个地洞钻进去?

“真是当年那味道”

蓝天野的人生非常传奇,原名“王润森”的他,少年时不但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地下交通员。他以演艺工作为掩护,多次出生入死,完成了许多重要情报传送任务。“蓝天野”正是他那时从事地下工作的化名。每当说起那段九死一生的经历,蓝天野也总是很平静:“当时真没想过那事儿(牺牲)。”

但蓝天野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少年时触目惊心的贫困与苦难。比如小学时候,“学校就在官园附近”,几乎每天会看到有人饿死。他同样难忘的,还有童年时胡同里卖甑儿糕的老人。当家里经济状况稍好时,他能拿上一枚大钱,找老人买几个甑儿糕解馋。那就是他童年时吃过的最好的美食。但蓝天野更忘不掉的,是那老人苍老的形象与褴褛的衣衫。“由此想到旧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苦”。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在十五岁那年看了人生第一场话剧后,蓝天野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并从加入剧团开始,走上一条不凡的路。

而晚年的蓝天野,对于少年时代记忆极深的,却还是那香喷喷的甑儿糕,以他的话说“几十年过去,当年吃甑儿糕的情景历历在目”。有家电视台还专门做了期节目,请来甑儿糕老艺人现场用传统方法做甑儿糕,再由蓝天野品尝。那一刻,蓝天野开心得像孩子一样:“真是当年那味道”。

“演员是干什么的”

今天许多观众常不理解,为什么哪怕一些口碑不错,成功塑造过经典角色,甚至形成自己独特表演风格的“戏骨”们,却也难免“作品翻车”。甚至有的演员,上一个作品刚塑造了经典,下一个作品就成了天雷滚滚。

蓝天野却用他的敬业精神,做出了最好回答。

我们说起老戏骨的敬业,常常津津乐道他们的认真、吃苦。但老戏骨们同样值得我们敬重的,还有他们的“做功课”。比如年轻时的蓝天野,为了能演好农民,就真的跑到北京房山某农村大队生活了半年,每天和农民们一起干农活喂牲口。他的一位发小如此评价蓝天野:“拗起来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就是这么个执着的人”。

而在蓝天野出演374场,几乎成为他“艺术名片”的话剧《茶馆》里,为了演好剧中的“秦二爷”,他专门去一位企业家家中体验生活。当《茶馆》在东京首演后,一位日本戏剧家激动地评论说:“你们的台词发自内心,流自血液……我能体会到三个老头一场戏确是发自临死前的老人心底的呼声”。

甚至,在出演《王昭君》里的呼韩邪单于时,蓝天野不但熟读了《匈奴史》,更走遍博物馆,了解匈奴的历史和文物。一场戏,几乎要把自己变成历史学家。这样精益求精的功课,正如蓝天野的原话:“演员是干什么的?演员就是琢磨人,琢磨透了,你就演好了。”他一辈子早已习惯的琢磨,放在今天,是否已是流逝的财富?

人民艺术家蓝天野走了,但带不走的,却是所有喜欢他作品的朋友们,对他最深的敬意。

参考资料:贾鑫薇《蓝天野,将一生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胡凌虹《蓝天野:希望我感动人的是戏,而不是我的年龄》、牛响铃《人艺往事》、王丹《北京味道》、李立群《一个演员的生活笔记》

作者: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