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剧里的一个“重量级装备”,正是自行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黑白抗战片,到当代某些“撕鬼子”的“神剧”。“骑自行车”常常是汉奸们的标配操作。相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倒是常在影片里徒步行进,齐刷刷跟在汉奸的自行车后头……
而在真实的抗日战场上,自行车的“存在感”真有这么强?很多抗日英雄最有发言权。比如1943年时,晋察冀军区分区警卫连战士陈永福,就凭着一辆自行车,上演了一场“神剧都不敢这么拍”的神操作。
这年十六岁的陈永福,受命化妆进入游击区执行任务,却不慎被日本宪兵抓了做民夫。机灵的他凭着一手好厨艺,轻松获得了满城日军据点宪兵队长金山的信任。有一天晚上,日本宪兵队的大部分士兵都出去扫荡。陈永福趁机给留守据点的金山等特务汉奸做了一桌好菜。“伺候”着这帮人喝得酩酊大醉后,然后拿出刀“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杀”,把整个据点的敌人迅速杀光后,再换上金山的日本军服,骑着金山的自行车快速离开。
而在他撤退的过程中,还上演了一场紧张的“自行车追逐战”。发现据点“全死光”后的敌人在后面狂追,陈永福在前面猛踩车子,双方边追逐边展开激烈枪战。听到枪声的八路军侦察连及时赶到打退敌人,还抓了两个伪军俘虏。立了大功的陈永福,也“推着自行车,在同志们簇拥下朝司令部走来。”自行车在那时,确是重要装备。
其实,虽然在今天,自行车只是普通生活用品,但放在当时,它却是顶级工业品。自行车的制造门槛极高,中国本土一直到1936年,才有了第一家自行车厂。一直到1949年时,中国全国的自行车产量也只有一点五万辆。如此一来,其价格也自然“豪奢”。抗战爆发前的广州,平均每二百人才拥有一辆自行车。而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一辆普通自行车的价格,相当于工人三个月的工资。
这样的“豪奢品”,放在抗战战场上,也是刚需物资。二战时期的日本,就高度重视自行车的机动作用。特别是在东南亚战场上,大量装备自行车的日军,以快速的穿插将英军包了饺子。而在侵华战场上,日军也大量使用自行车。比如在苏北淮海地区,日军的情报士官就常组成七、八人一组的小队,骑自行车收集情报。好些“情报小队”被新四军消灭后,自行车也就成了我军的战利品。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里,就陈列着我军缴获的自行车。
甚至,1988年时,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陈列的自行车“车主”——当年被我军打跑的日本兵,还曾专门跑到纪念馆,在这辆自行车面前痴痴凭吊了一番,仔细回忆了“被我军缴车”的经过。可见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丢一辆自行车就是桩“肉痛”的事儿。
那么,这么宝贵的自行车,日军真的愿意分派给汉奸们使用。以许多抗日名将的回忆说,确实是这样。特别是在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日军每次扫荡时,还专门组成“汉奸自行车队”,给日本大部队开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慷慨”?首先要弄清一个事实:汉奸们组团骑自行车不假,可日军并非像“神剧”里那样“走路为主”。特别是每次扫荡时,日军行军的主要交通工具,正是汽车。
当时的日军,其机械化水平比起中国军队,正是绝对优势。他们在敌后战场上,占领的主要是大城市和交通线。因此其行军的主要方式,正是乘坐汽车。以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为例,当时动用五万多兵力的日军,其汽车多达800辆,也就是每60多名日军,就能分到一辆汽车。
而在关键战役里,越是日军精锐部队,其汽车的配备比例也就越高。比如1939年冀南反扫荡战役时,当八路军在威县设伏,歼灭一股200人的日军后。日军随即展开反扑,2000多日军乘坐70辆汽车向八路军凶猛扑来。幸亏八路军及时转移,叫日寇扑了个空。
但在更多的战斗里,面对乘坐汽车的日军,缺乏重武器的八路军也常吃亏。1938年6月的町店战役里,八路军344旅包围了数十辆满载日军步兵的汽车。部队趁日军停留休息时发起进攻,但反应过来的日军,迅速依托汽车构筑防御,甚至趴在车底对八路军进行射击。在击退八路军攻势后,他们更凭着汽车的机动力冲破八路军包围圈。经过半日激战,八路军虽然摧毁了二十多辆日本汽车,却也付出了伤亡二三百人的代价,眼睁睁看着残敌突围……
而在抗战相持阶段里,那些如毒牙般嵌入沦陷区的各个日军据点,也基本都是靠汽车来联系。每当八路军进行拔除据点的战斗时,日军更常以汽车快速运兵增援,甚至对八路军进行反扑。而当日军每次大扫荡开始前,以抗日名将杨成武的话说,日寇也会迅速在山区里,修起简易的汽车路。而八路军也不甘示弱,常常组织精干力量,专打日寇的增援部队……
而以抗日名将徐海东的话说,日军虽然作战凶残,但一大弱点就是太依赖机械化。如果失去了汽车、坦克等装备,“就失去作战的信心”。所以,对于当时日军的大部队来说,自行车虽然重要力,但汽车的运输力,才更重要。
为了保证汽车的运输力,日军也要给汉奸们配上自行车。特别是大扫荡时,这些骑自行车的汉奸们,就要负责给日军“打前站”。每当八路军要设伏袭击日军时,战士们首先看到的,就常是“骑自行车的便衣(汉奸)”。此外,骑自行车的汉奸们由于对本土很熟悉,在那些“敌我顽犬牙交错”的地区,他们自然也更擅长骑自行车四处刺探渗透,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自行车队”。那么抗战剧里骑着自行车的丑恶嘴脸,就是这么来的。
换句话说,就是养条狗,也得给弄套好行头。
当然,由于汉奸们大多数不能打,侵华日军也每况愈下,所以到了抗战中后期,越来越多的自行车,就成了人民军队的战利品。甚至在敌后情报和游击斗争中,自行车也成了利器。晋察冀老乡们的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当我军情报人员进村后,他们会迅速扫掉自行车留在地上的轮印,以防止敌人跟踪。
而随着人民军队缴获的自行车越来越多,到了抗战最后时段,自行车更成了许多首长的“标配”。同样是名将杨成武,在回忆1945年大反攻时,就有一副难忘的画面:当部队浩浩荡荡,开始对日军展开夏季攻势时,杨成武将军“带着司令部的参谋人员,骑着自行车夹杂在行军队伍之中……脸上泛着红光”。这一切,已经预示着一场伟大胜利的到来。
一辆自行车,缩影了旧中国的落后,也见证了抗战的艰辛与伟大。
参考资料:《杨成武回忆录》《将领讲述:八路军抗战》
作者:张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