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生代的太阳,点一下“关注”吧,每天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
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王完成了大一统,自认为他的功绩“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之能所不及”。所以秦王站在华丽的咸阳宫殿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声说“寡人不想做天子了!”
秦始皇 嬴政
在周朝取代商朝,周武王登基后,自称受命于天,说自己是“天子”。
这个称呼是很好听啦,而且听起来也很威风。
但是有个bug,天子,天子顾名思义是上天的儿子,要受上天的约束。
自古以来儿子都要听当爹的话,这是规矩和人伦。
但秦始皇可不喜欢受约束,他可不想做谁的儿子,听谁的话。(ps:或许是从听到有人议论他的生父是谁,有PTSD综合征了,所以哪怕是做上天的儿子,他都不愿意。)
“王”和“帝”的区别
在古代没有“帝国”的概念。“王”和“帝”的称呼是有很大区别的。
“王”是一国之主,也就是说随便圈块儿地用国境线包围起来,就是一个国家,拥有国家就能称王了;
“帝”是天下的拥有者,天下是被大海包围的领域,坐拥天下的人才能称帝。
秦王嬴政创下了如此大的功绩,显然他已经符合要求了,自然不愿意在称呼上将就。
所以在一统全国后,秦王嬴政站在咸阳宫殿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声宣布自己不想做“天子”了。他要换个能配得上他的尊称,能让后世的人永远记住它。
秦始皇 嬴政
选择“皇帝”的原因
说实话如果“皇”和“帝”只是“三皇五帝”的合称,秦王未必看得上。
接到这个提案后,大臣们就开始翻阅史书,查找历史上古老而尊贵的称号,在众多文字中选出两个字“泰皇”,理由是“古有天huang、地皇、和泰皇”,其中以“泰皇”为贵。
但秦王还是不满意,比起“帝”这个称呼,他更喜欢“皇”。(“帝皇”还六黄丸呢)。
让秦王下定决心的是,“皇”有辉煌灿烂的意思,“帝”又有北JI星的意思。
“皇”与“帝”相连恰好是煌煌上DI的意思,也就成为了超越三皇五帝的存在。
“皇帝”这个称呼,比起“天子”,它超越了人间,直奔“皇天上DI”而去。
后世的君主,或许也想给自己起个霸气的称呼,可惜人家秦始皇捷足先登,把好字都占了,大家想不出来一个好的称呼,只好跟着人家一起叫皇帝了。
“皇帝”这个称号一用就是两千多年,直到溥仪宣布退位结束。
就算大家姓氏不一样,但都属于华夏不是?
秦始皇 嬴政
自称为“朕”
这个字,在秦始皇垄断前,并不是什么尊贵的字眼,后来只有皇帝能这么叫自己,才显得它好像尊贵起来了。
“朕”这个字的意思是“我的”,跟“我”、“吾”、“余”是有区别的。
例如屈原的《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意思是掉转“我的”车回到原路上去。
在说文解字中,“朕”的小篆体,左边是舟字旁,右边是“灷”。“灷”是火种的意思。
在原始社会,拿火种的人就是首领。
“朕”比起之前各国的君王自称什么“寡人”、“孤”确实要好听多了。
所以秦始皇选择自称为“朕”,也是很有道理的。
秦始皇 嬴政
感悟
无论我们喜不喜欢秦始皇这个人,但他的功绩是谁都否认不了的。他确实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我们距离秦始皇已经太远了,开始了解他就是通过《史记》,而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始皇就是一个残暴不仁,喜YIN好奢,劳民伤财的君王形象。
天下一统得太快,而他又死得太早,或许这就是抹黑他的理由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秦始皇吃亏在二世”,还没来得及书写历史,就灭亡了。
到了汉朝书写前朝的历史,还能留有什么好话呢?
在我看来,我一直都相信秦始皇是个有能力的君王,对他的负面评价大多数原因都是看了刻意贬低他形象的记录。
除了自己的子孙,还会有人念及前朝皇帝的好么?
当皇帝的除了自己得有能力外,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没完成任务之前不能死掉。
他顺利地当上秦王,躲过了那么多次危难,还一统了六国,其实他已经完成自己的任务了,遗憾的是他没能培养一个好的继承人。
秦始皇 嬴政
历史上,对于秦二世胡亥的记录实在不多,我很难去推测这个人的心态。
无论他是12岁即位,还是20岁即位,要杀掉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还是以那样残酷的手段,真的让人很难理解。
撇开评价不谈。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好像时刻都保持着高度的自信,感觉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
他刚拿到权利处理朝政,就接连打倒了嫪毐和吕不韦。
计划灭掉其他六国时,无论从经济、军事、人口方面秦国都不算有优势,但他还是完成了一统全国的任务。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秦始皇,至少在我看来,他的确有理由骄傲。
作者介绍:
我是新 生代的太阳,一个热爱写作的剪辑师,希望能每天都有进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