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多雨,每每暴风雨来临之前,便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心中不由得吟诵起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句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如果仔细观察暴风雨前的乌云,的确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甚至比画家画得还要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写风雨的诗词有许多,吾却独爱苏轼写的这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一口气写了五首,第一首可谓家喻户晓,也是最有名的,其诗曰: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在哪里?在杭州西湖的昭庆寺旁,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建造的。通过标题,我们便知,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喝了点小酒,登上望湖楼,在这里写下五首诗。

苏轼本在京都任职,为何又到杭州呢?这就不得不提北宋时期发生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本着利国利民的初衷,但却事与愿违,变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问题。

这是苏轼不愿意看到的,却又无可奈何。既然京都呆不下了,还是到地方任职吧,于是,苏轼自请外调,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杭州,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喜欢喝酒,量却不大。几杯酒下肚,便有些微醉,他躺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仰望着天空。此时远处的天边,乌云翻滚,犹如墨汁在清水中搅动一般,真是生动至极。

奇怪的是,黑云却没有将山完全遮住,天边还有一部分被阳光照耀着,这种现象很是有趣,就像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的那样:“东边日出西边雨”。如果联系到苏轼的实际状态,”黑云翻墨”代表着强大的政治压力,而”未遮山”的那部分,便是他理想中的政治吧。

接下来,暴雨来袭。大雨倾盆而下,雨珠乒乒乓乓地砸在船篷上,然后又四处飞溅,宛如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

诗中,黑的乌云,白的水珠,对比鲜明,互相映衬,可谓妙哉。

又过了一会,刮来一阵清风,吹走了乌云,也吹散了大雨,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望湖楼下水映着天,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宁静平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中描写了两种天气状态,一种是乌云密布,大雨滂退,天地一片混沌,另一种是晴空万里,宁静清明,水和天交相辉映。

两种天气,两种心境,耐人寻味,别有一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