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动的五次北伐中,基本上每次都是因为后方的粮草出现问题而不得不撤退。
最开始是因为李炎和诸葛亮不和,所以故意耽误了粮食和草料的运输。
但在李炎被贬为平民之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
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蜀汉在农耕上还是比较落后的,而曹魏大力发展农田,所以粮食根本就不是问题。
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
但每次北伐曹魏,诸葛亮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始终都是出在粮草的供应上。
很多人不理解, 诸葛亮在战斗中占据上风,但他总是因为缺粮缺草而退兵。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相征伐了数百年,也从未见过缺粮的情况。
根据史籍记载,蜀汉执行的是军事优先制度,六人就要养一人当兵。
只要战事一起,就要消耗巨大的国家财力,养兵十分艰难。
可既然这样,春秋战国时怎么就不缺粮食呢?
在粮草这个问题上,其实核心原因只在于“兵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制与三国时期的兵制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制度也导致了国家军事走向的根本差异。
对于春秋战国而言,国家实行全民皆兵,即每次发生战争,国家所有适龄男子都必须参战。
如果没有战争,除了一些正常的守卫士兵,其他人都要回家种地,过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
这些人不仅是军人,也是普通百姓。 当国家需要他们上战场时,他们会扔掉农具,穿上盔甲。
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又将盔甲脱下,成为一个朴实的农民。
对于三国而言,蜀汉的兵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制大相径庭。
三国时期,士兵已经是一种职业,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演变成职业军人与职业军人的对抗,军事职业化程度很高。
不过相对而言,蜀汉也需要花更多的钱来武装士兵。
但在财政资源的消耗和农业生产者数量的减少上,也成为一大劣势。
聪明的曹操发现问题的症结后,便当上了领头人,率先启动了屯田制,为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蜀汉却发现得太晚了。
直到第六次北伐曹魏,诸葛亮才真正明白了这致命的一点,开始实行屯田制,可惜他还没等到收割田地就病死了。
再加上蜀国十万兵马长期征战不参与农业耕作,拖累了蜀汉的经济,在三国当中逐渐落伍, 使人惋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