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王韶卿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严守耕地用途管制,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改革举措和现实需要。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6月24日,记者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始终牢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持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红线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为保证粮食安全供给提供可靠保障,7580万亩高标准农田,让“中原粮仓”更具底气。

河南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居全国第三位

据了解,经过全省坚持不懈严抓严管耕地保护工作,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居全国第三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7845万亩,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7.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等别,农业机械化率达86.3%,为粮食稳产增产打牢了耕地基础。

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对河南来说,生产全国1/10的粮食,是担当是贡献;对全国来说,河南粮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基础,是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有力支撑。

虽然河南耕地保护取得较好成效,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守牢耕地红线的压力有增无减。全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7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可避免要占用一定的耕地,耕地资源约束更加趋紧。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近于枯竭,适宜开垦的不足80万亩,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垦成本高、难度大。因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牢牢守住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红线,确保农田存量不减、良田增量提质。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落实好“农田就是农田”,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高质量划好“三区三线”,划足划优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

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省市县乡村五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不折不扣落实“两个平衡”,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确保1.1亿亩稳定耕地一亩不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加大单位面积要素投入强度,提高亩均产出效益,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留足发展空间;加强执法监管,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监管,全面推行“一网两长”制,充分发挥四级5.3万个网格、23.67万名田长和网格员作用,加强日常巡查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处置违法行为,坚决守好

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

守牢守稳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秉持节水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理念,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亩均投资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将所有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良田,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部省试点,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提高耕地平整度,有效解决农村耕地碎片化问题,实现小田并大田,促进耕地集约高效利用。鼓励多种形式开展耕地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推广邓州市智慧农业模式,邓州市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土壤环境监测、气象监测、虫情监测等功能,对农业生产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面进行长期观测,与历史数据对比,反映作物生长差异,在农作物收获前对其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诊断,为精准作物管理和田间作业提供重要依据,及时准确地调整施肥、田间管理措施,从而保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创新思路举措,破解统筹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难题,是河南必须高质量交好的答卷。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坚决守牢“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底线、红线,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新担当新作为把丰收写在中原大地上。

来源: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