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忽视到尊重,几千年来人们是如何看待“小孩”这种生物?

我们对儿童有着如此矛盾复杂的态度,因为看见儿童,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在你心中,儿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很麻烦的家伙,大人必须好好教育才能成才。”

“和所有的幼崽一样,又奶又可爱。”

“碎钞机。”

“哲学家和诗人”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脆弱、容易受伤。”

“学习机器。”

“充满无限潜能。”

……

无论是从儿童期走出不久,余温尚存的年轻人,还是已婚已育每天有大块时间围绕孩子的中年夫妻,人们可以说上好多句教育孩子的金句,但是却很难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甚至是不自相矛盾的“儿童”定义,以至于人们常常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左右摇摆、缺乏头绪。

这是因为近一两百年来,人们对儿童的研究和看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组成了一股复杂的合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家庭的宝贝疙瘩。现代人种学家根据现存原始部落的考察,远古时代的人们并不将新生儿当作人,而是作为父母、氏族的隶属品,在这些部落中还流行杀婴、弃婴。比如,现代的研究者就曾瞠目结舌地发现,害怕丈夫遗弃也可以成为杀婴的理由。

随着社会向前行进,人们开始对儿童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下面这些观念你可能会越来越熟悉。

中世纪,西方社会开始流行“原罪说”和“预成论”。前者认为,孩子的天性是邪恶的,需要严格管束。后者认为,孩子就是身材小一点的大人,不需要特殊对待。大家不会觉得,孩子和大人在发展阶段上存在什么样的巨大差异,也不会认为体罚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粗暴管教是流行的教养方式。

随着西方进入近代社会,新的儿童观涌现出来。让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和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声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后天的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印记。很多时候我们都若不过这个理论,在重视教育的时代,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打开各种育儿公众号,带有“白板说”印记的文章标题一定有自己的市场。事实上,不少家长相信,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是由教育塑造而成的。这种理念也给父母们带来压力和焦虑:父母做对了,孩子优秀,那么孩子出现问题,是不是我们做错了?

不过,过于强调外部经验、强调儿童的可塑性,强调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白板说”的观点被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反对:教育的确有作用,但是不能过度夸大,忽视儿童自身的先天特质。

与洛克不同,差不多的时代里,有一个人震出了石破天惊的效果,他就是卢梭。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卢梭是第一个提出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的思想家。在他那里,儿童有自己发展的进程,童年的生活虽然短暂但是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珍视童年,考虑孩子的天性、需要和利益,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整个20世纪,人们关于儿童是什么的争论并没有停止过,但总的趋势是,成人世界在更大程度上开始表现出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权利地位变成了被普遍关注的事情。

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新阶层父母涌现,心理学家用更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民权运动者推动拯救和保护儿童的议题,教育家、医生、心理学家、工会领袖、女性主义者们组成了广泛的联盟,他们想要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保护儿童的理想,人们掀起了儿童发展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

其中,美国大教育家约翰·杜威明确提出了“儿童中心”、“儿童本位论”的教育理念,这对20世纪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杜威的眼中,儿童不是无知无能的,而是有天赋能力和无穷潜力的,正因为孩子的未成熟状态,才具有生长的可能性,我们大人要尊重孩子,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本身出发,关心儿童、重视儿童。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多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为了悼念二战期间死难的儿童,希望以世界之力保障孩子们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将6月的第一天设立为国际儿童节。而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也从最广泛的角度确立了“儿童优先”原则。

从无知、忽视到认识、重视、保护、关爱,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曲折变迁。近百年来,保护儿童的运动和变革极大地撼动了家庭、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童年是用来玩耍和接受教育,儿童在性别上是平等的,在法律上应被赋予相应的公民权利。21世纪的当下,关爱儿童,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现实层面的实施上,一切都还在继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