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现存的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有不少反映唐末至南宋的百姓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世俗情趣,且都惟妙惟肖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生活。

今天我们借着一组图像,去探寻一下这些隐藏在大足石刻当中,800多年前南宋老百姓们的劳动者形象,看看当时宋代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呢。

Picture One: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Picture One: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壁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是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禅,本身就是人的全部生活,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最终达到“四大皆空、物我双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Picture Two:宝顶山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壁上画了些什么呢?

工匠师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生动刻画了十组生动逼真的画面,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苦。孕妇被侍女搀扶着,以手抚肚,咬牙咧嘴作痛苦状,她身下半蹲着一位接生妇,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有一端公手执令牌,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父母恩重经变相”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表现儒家孝道观念的父母十种恩德,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Picture Three:宝顶山石刻·地狱变相·养鸡女

Picture Three:宝顶山石刻·地狱变相·养鸡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壁上画了些什么呢?

在地狱变相图中有一位美丽善良勤劳的养鸡女却要入阿鼻地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石壁上展现了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吃鸡犯戒,由因果上推,养鸡也是造成这冤孽的原由。但养鸡实在是百姓中最常见的活动,或许正是这样,工匠师于心不忍,虽把这养鸡女刻在了地狱世界里,却神态端庄美丽,十分动人。整个养鸡的画面洋溢着一种清新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农家生活情趣。

Picture Four:宝顶山石刻·大方佛报恩经变相·吹笛女

Picture Four:宝顶山石刻·大方佛报恩经变相·吹笛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壁上画了些什么呢?

吹笛女纤手着笛,偏着头,双目微闭,神情凝聚,正撮口横吹,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之中,手上弧行弯管的笛子叫弓笛,它比直管笛子的音色更为浑厚柔和,对释迦牟尼的说法与教诲置若罔闻。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幅“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中优美的“吹笛女”,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被雕刻大师们鲜活地投影在大足石刻石壁上的真实的宋代妇女形象。

Picture Five:宝顶山石刻·一碗金一碗饭图

Picture Five:宝顶山石刻·一碗金一碗饭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壁上画了些什么呢?

一对夫妇老来得子,视如掌上明珠。一日,母亲出示一碗金一碗饭,看孩子选什么。孩子只知饭吃下去可填饱肚子,却不知道金子的价值,故选饭而不选金。旁碑文刻有“无明众生亦复如是……”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无明”即愚昧、无知的意思。匠师们借这个简单的故事来启发不识贵贱、不解真性的无明众生,不要只知满足自身一时之贪欲,否则就会象这个选饭而弃金的孩子一样,丢掉了最有价值的东西。

Picture Six:宝顶山石刻·柳本尊行化图局部

Picture Six:宝顶山石刻·柳本尊行化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壁上画了些什么呢?

在柳本尊主像的两侧,排列着他的信徒们,有文武官员,也有庶民百姓。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些人物衣冠服饰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穿着打扮,根据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各阶层人的生活水平。

Picture Seven:宝顶山石刻·地狱变相截膝地狱

Picture Seven:宝顶山石刻·地狱变相截膝地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壁上画了些什么呢?

崖壁上生动地刻画了劝酒、醉酒\罪刑等四组造像,把醉酒人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石刻通过醉酒之后的各种场景,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