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储君之位始终处于悬空的状态,他怕,怕自己百年之后,王位更迭出现问题,导致大宋王朝出现动荡。

按照历来传承王位的规矩,嫡长子继承王位可以免去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宫廷的流血斗争,长子赵元佐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英俊潇洒,骁勇善战。

可惜前不久发生了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赵元佐为叔叔赵光美求情,求自己饶过其性命。

得子如此,却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当初大哥赵匡胤驾崩后,自己登基就有闲杂人等说闲话,凭借大臣兄终弟及的言辞才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托词也可以成为他人的借口,弟弟赵光美仍在人世间。按照原来的说法,百年之后的皇位继承人毕竟是他,如此一来长子元佐又将如何安置呢?

因此他通过一些政治家们常用的手段,提前帮助儿子解决了登基路上的障碍。

没了弟弟,皇位自然不会落到弟弟的头上。

宫廷事变

令人感到遗憾的儿子将杀弟的罪名强加到自己身上,不肯接受这沾满鲜血的皇位。

或许赵家人的血液里藏着仁义的基因,他们不愿杀戮出现在自身的生命历程之中。

赵元佐疯了,时常在府中说一些疯话,做一些疯狂的举动,甚至引起一场火灾使得府邸受损。

宋太宗萌生了另立太子的想法,长子已经不适合继承皇位,次子赵元僖可堪大任,谁知命运又在此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次子赵元僖于二十七年去世。

皇位只能在长子赵元佐和三子赵元侃之间选择,然宋太宗不愿选择已经几近癫狂的长子。

于是他想到了《水浒传》开篇提到过的仙人——陈抟。

陈抟乃唐朝末年出生的人物,此人以善于占卜、长寿闻名世间。相传老祖四五岁时仍旧不能言语,家人误以为老祖乃痴傻一类的人物。

却不想老祖后来在家乡的河边遇到一位老妇人,老妇人唤了一声他的姓名:陈抟。老祖倒也不怕,跟随老妇人的脚步到了山中的某个洞穴。

据说老祖出来以后,聪明灵慧达到了其他孩童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步。

按照唐宋时期的学风,但凡男子都须立下光宗耀祖的誓愿,那样的男子才算得上真正的有担当,有责任,有梦想。

老祖也不例外,凭借出色的天赋和日常的勤苦他读遍诸子百家的思想,同时涉略九流,一肚子的学问博得个进士自是不话下。

不想唐朝末年社会黑暗,老祖的本领抵不过人家的关系网,最终老祖名落孙山。

转而求道

之后的老祖便弃了功名利禄,一心求道。这期间他写下多部流传至今的著作,有《指玄篇》、《胎息诀》和《太极图》等。

外界的风云却没有因为个人的选择而停止,唐朝在907年宣告了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另外一个乱世——五代十国。

老祖一边修道,一边眼看着受苦受难的百姓,他在等一个英明君主的出现,他知道那个人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悠悠世间自有其运行的规律,如同荀子所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五代之一后周的君主周世宗柴荣曾经向你请教过问题,柴荣见他乃世外仙人,故而第一个问题有些戏谑的意味。

“道长可会点石成金之术?”

“不会,陛下乃四方之主,不求定国安邦之大计,却在乎如此小道,可惜可叹!”

柴荣毕竟是五代时期的雄主,立刻欠身道歉,表示自己的冒犯,老祖挥挥手手表示自己浑不在意。

之后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为帝,陈抟老祖大笑着说道:“万民有救矣。”

宋太宗即位后试图收复被石敬瑭割去的幽云十六州,发动了高粱河之战,老祖劝他及时止战,宋太宗一意孤行,结果导致宋军惨败。

自此以后宋太宗对老祖深信不疑,起初他像其他帝王一般,决定用高官厚禄留下老祖,均被老祖一一拒绝。

宋太宗本人也好延年益寿之法,多次询问老祖驻颜之术,老祖以帝王日理万机为由,劝太宗皇帝将心思放到国事,万万不可效仿晚年的秦始皇,耽于长生之道无法自拔。

种种言行使得皇帝更加佩服他。

因此在遇事不决的紧要关头,他再次想到了陈抟老祖,此时的老祖已经是百年高龄,在大宋的疆域内名声在外,深得百姓信任。

陈抟只身前往宫中,听到太宗皇帝的疑虑后,他沉默了一会儿,而后说道:“陛下,为了黎民百姓,老道愿意助一臂之力。”

皇帝问他如何解决?

他告诉皇帝如此这般,定然可以使得天下臣民信服。

四两拨千斤

次日,老祖出现在开封城热闹的街头,仙风道骨引来众人的围观,一传十,十传百,皆言老祖到了开封城,百姓对命运有疑惑者纷纷前来询问,如何趋利避害。

老祖见芸芸众生依旧如此,不做嘲讽言语,而是言道:“多行善事!”

对于一些遇事不决的人,他则显示自己的占卜能力为你预测吉凶,几句话下来引得一干人等啧啧称奇,众人皆言:“老祖所言,丝毫不差。”

他边说边走,来到一处王府,王府门口蹲着两只雄壮的狮子,老祖故意停下脚步,说道:“此门户隐隐有王者气象。请问此乃何人的府邸?”

百姓说:“当今圣上的三王子。”

老祖走进门户,赵元侃的两位心腹大臣早已恭候多时,老祖一见两人面相,即退出。众人喳喳,不解,问道:“老祖何不为皇子卜上一卦?”

老祖说道:“你们不懂,方才我见庭院中的二人,乃是将相之才,手下都是如此贵不可言之相,更何况是他们的主子呢?”

老祖的话很快传到开封城各个地方,赵元侃自然而然被封为太子,后来他改名为赵恒,也就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