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人生的道路上”,“记得那一天.....”这些都是上学时期,自认为很高端的作文开头,你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用过这样的开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文是学生逃脱不掉的命运,从小学时候的看图说话,再到后来的百字小作文。然后是中高考的八百字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老师对于作文的要求,都在不断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文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在提高。想要写作文的时候,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格调,提及历史书上的名人典故,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平时接触的课外书也并不多。能最多了解典故的地方,就是语文书和历史书,古人能被收录到教科书里的事件,每人也就那么一两件,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也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在学生想要抒发自己情绪,但是碍于能力和知识面有限的情况下,就渐渐地演变成“千人一面”,一大半以上的学生都在翻来覆去的讲着同样几个古人的百年不变的故事。

被作文“祸害”不轻的古人,看看有哪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能被贬王--苏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宋八大家在学生的作文里,必须拥有姓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苏轼,提到苏轼就是苏轼被贬,好像苏轼输了被贬,就没有其他可圈可点的事迹了。

苏轼在学生笔下的样子,就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屡屡被贬,然后做得一手好菜的厨师形象。老师看后也是哭笑不得,古诗词都白背了,抵不过一碗“东坡肉”。

#逢考必自宫--司马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同样的遭遇,但是明显更可怜的,就是学生笔下的司马迁。“宫刑”代替了《史记》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好像只有提一提“宫刑”,才能体现司马迁的伟大,不知道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会作何感想。

#胯下之辱王--韩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对于现在自己在学生眼中的想象,也很难理解。自己明明连揍6国,那么英勇。结果在学生眼里“胯下受辱”成了逃脱不掉的一环,很励志,也很不想承认。

那韩信这样的英雄,经历过低谷期,总是要被提起的。那些在书本里洒脱的诗人呢?形象怎么样呢?其实也不怎么样!

#杯具大王--杜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甫从教科书忙到考试作文,李白笑得快要岔气了!

杜甫可以说是学生教科书里,和教科书外都很忙碌的诗人。教科书里,杜甫的形象被很多学生当成了涂鸦的底色,在其人物上作画,“杜甫很忙”成了学生之间调侃的话题。

杜甫在教科书里,留下的诗句也有很多。学生好像很执着于写人的不如意,然后来凸显其伟大和坚强,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了标志性诗句。

在义务教育的九年里,之后任务不知道被吹飞了多少次。之后就是不断地漂泊,这些年杜甫在学生作文里漂泊的距离,加起来能绕地球好几圈。

#仰天大笑--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了杜甫,就不能不提到李白,李白在学生心中就是一个有钱的潇洒诗人形象。没有其他古人那么惨,一直都在”仰天长笑“。

这么多年下来,学生写到李白,”仰天长笑“出现的概率就很高。同学们,一直这样笑下去,恐怕就要岔气了。

李白在学生的作文里还算可以理解,不管怎么“仰天长笑”,也是笑得开心的。

#江东必自刎--楚霸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写作文,提到楚霸王必写自刎这一项,孩子们你是不是忘了西楚霸王的其他事迹呀!

#无中生有--XX斯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神秘人物,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写过,自己也记不住。

什么人这么神秘呢?这个人物不但神秘,还没人认识,这个人物就叫“无中生有”!学生会在想到某一句觉得不错的话,或者想提升一下自己作文的格调,就会来上这么一个人。

“某某国”的“某某某斯基”,这个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反正不会是中国人。只要老师查无说查,那自己说的就是对的,总不能真的为了作文里的一个人物,老师去费力地查文献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招一般时候还是很好用的,只不过中高考的时候,可能会吃亏。不过学生脑洞还是挺大的,毕竟每次的名字都不一样,这需要一个不错的人名储备。

学生对于作文内容的提升,还是要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上入手。对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沟通,才能在写作文的时候如鱼得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文添加典故很常见,但是这样千篇一律的添加方式,再好的文采也会觉得大同小异哦!想要有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平时还是要多多读书,多储备知识。

文章内容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