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为了引导全区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6月29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团委举行“热爱内蒙古 建设内蒙古——我为北疆添光彩”优秀青年代表记者见面会。会上,来自全区多个领域的6位优秀青年代表分享了他们的青春路上的奋斗故事。

张望:青春点燃“火焰蓝”

张望:青春点燃“火焰蓝”

荣誉和掌声背后,是他勤学苦练、勇往直前11载的写照,他用忠诚与奉献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让战斗的青春绽放出向阳而生的璀璨光芒。

张望,曾任天津市消防救援总队南开支队特勤三队战斗班班长,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重型机械工程救援大队班长。入职11年来,张望在4000余次血与火、生与死的灭火救援战斗中奋勇搏击,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懈奋斗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张望主动请战,冒着随时爆炸的危险,进入现场搜寻被困人员和遇难者。爆炸现场到处充斥着不明化学物质和气体,满是坑洼和残垣断壁,惨烈的景象让张望第一次切身感觉到与死神擦肩而过。防护服里面的汗水不断流过膝盖,张望几乎到了脱水的地步,身体和心理经受着双重考验,压力一次又一次达到了极限。

像这样艰难危险的灭火救援,张望还经历过很多。张望在一次次的重复训练中,在一次次的灭火救援战斗中,一次次的生与死的考验中,一次次的解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中,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践行了“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铮铮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中的青年消防员,我会以忠诚履职的新作为、为民服务的新举措、干事创业的新业绩,勇于担当,不负韶华,走好新时代消防青年的长征路,为消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张望说。

黄健:边防线上警徽在闪

黄健:边防线上警徽在闪

21年始终初心如磐,21年始终坚守一线,从警的第一天,他就深深知道,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责任。

他是黄健,现任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乌拉特中旗边境管理大队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年来,他用真诚和真心与辖区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守护着这颗“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入职以来,黄健首创推行了“牧、企、警”联建工作新模式,累计走访13万余人次,办理各类案件1500余起,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赛音查格达”(蒙古语,意为“好民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多年前,黄健在口岸煤场执勤时,遇到了一名与家人走散的小女孩,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小女孩说不出家庭住址及父母的联系方法,只知道父亲在口岸修车。黄健一面找来玩具、零食安抚孩子的情绪,一面和战友们对口岸的汽车修理厂逐个进行寻找,还发动管区民警到群众家中挨家挨户打听,最终将孩子送到了家长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获得“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这份荣誉,黄健谦虚的说道,这是集体取得的荣誉,不是一个人的奋斗成果,作为一名派出所所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移民管理警察的优秀品质。

高磊:高技能铸就匠心梦

高磊:高技能铸就匠心梦

阳光帅气、英姿飒爽,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工作中认真严谨、生活中幽默风趣,他是中国二冶集团一名“95”后电焊工,一名扎根生产一线的新时代青年技术工人——高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工作以来,高磊凭借着对焊接技术的执着追求与热爱,参与了国内多个重点工程的项目建设,并多次在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靠着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首席技师。

2020年,高磊参与建设了由中国二冶承建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该工程是甘肃省兰州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工艺技术要求高,作业内容复杂,工程施工难度大。

在焊接生产过程中检测发现桥梁箱体内部有焊缝缺陷,需仰位置焊接,难度极大。为了不耽误工期,高磊不畏艰难,主动请缨承担了焊缝的返修任务。他克服了桥梁箱体内40多度的高温、烟尘大、环境恶劣等困难,连续作业24个小时完成了焊缝返修任务,保证了产品质量,为大桥顺利合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名普通电焊工到首席技师,高磊倾注在电焊事业的热血里,以精湛的技艺和匠心品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技术工人的风采,用勤奋和坚持生动诠释了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刘叶阳:“小刘书记”来到了咱们村

刘叶阳:“小刘书记”来到了咱们村

赤峰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是革命老区村、多民族聚居村、生态文明村,全村1/3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旱地较多,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只有靠出租果园收点租金。

刘叶阳的到来,让马鞍山村逐步走上了一条“党建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叶阳,现任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办公室党工委副书记、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6年4月,刘叶阳主动请缨到马鞍山村扶贫。驻村伊始,刘叶阳的满腔热情就遭遇了“冷水”:“二十几岁的愣头青,能干出啥”“来了村里,也就是走走过场”。面对艰苦环境和村民的质疑,刘叶阳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厚着脸皮”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帮忙干活,到贫困户家里唠家常、讲政策,和村民一起谋划马鞍山村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民之苦,忧民之忧,只有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才能获得信任、支持和认可,这是同有驻村扶贫经历的父亲传授的经验,也是刘叶阳的初心和使命。

协助贫困户办理小额贴息贷款、帮贫困户办理出院报销手续、帮贫困户购买牲畜、给贫困户送药品、送衣服、送书籍……正是这些鸡毛蒜皮般的琐事,让村民们对刘叶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刘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村考察,刘叶阳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相关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和为人民群众做事情的信仰。

“我一定会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特别是亲临马鞍山村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工作思路、具体抓手和强劲工作动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勇做青春追梦人。”刘叶阳说。

郭晨慧:小土豆变成大金豆

郭晨慧:小土豆变成大金豆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是土豆的黄金产区,被誉为“中国薯都”。薯都北部的察右后旗盛传着“土豆女侠”郭晨慧卖掉北京房产返乡种土豆的创业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郭晨慧已是内蒙古壹蒙壹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壹蒙壹牧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2016年,郭晨慧离开生活了14年的北京,回到家乡乌兰察布。她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做起了乡村振兴接班人,准备带领老乡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业初期,田间、地头,到处是郭晨慧的身影,她常常会因为一个订单高兴半天,也会为了一个差评哭着向顾客道歉。在创业的艰辛中,她不断地在小小土豆身上挖掘着无限的可能性,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乌兰察布绿色无污染的土豆。通过多年的努力,优质的农特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好评,“后旗红”一举成为全网最火的土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豆卖出名堂后,郭晨慧又率先开起了火山主题民宿。2019年,她在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发展火山民宿,这里不仅成了“网红村”,也成为宣传乌兰察布察右后旗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郭晨慧目前合作的集体经济十余家,每年销售农畜产品金额达800余万元,惠及1500余户贫困户和农牧户。

分享心路历程,郭晨慧感受颇丰,“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我要继续扎根农村,和老乡在一起,不忘初心,继续为家乡出力,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稀土+”团队:“挖土卖土”模式变“稀土+”

“稀土+”团队:“挖土卖土”模式变“稀土+”

“创新没有先例可循,成功没有捷径可走,作为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我们决心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春潮。”

赵天宇是第七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团队的代表,作为包头市西溪精益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稀土+”团队技术负责人,赵天宇带领团队积极响应内蒙古“科技兴蒙”号召,为加快转变当地稀土产业“挖土卖土”的发展模式,按照当地“建设稀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率先提出“稀土+”下游轻量化应用模式,并成功研制了稀土复合抗菌材料,相关技术累计申报专利三十余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稀土抗菌口罩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并在2021年初疫情反复期间向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云南省工信厅、内蒙古自治区满都拉口岸累计捐赠口罩超过20万个,“我爱包头”系列稀土抗菌口罩也成为2021年初包头市及周边范围内“最火”的网红产品。

赵天宇表示,作为一个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科研团队,今后在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主战场,要以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勇气,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春潮,努力践行科技兴国的使命,彰显青年科技工作者风采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