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处三角恋关系的人跟她的朋友倾诉自己尴尬的处境,朋友劝她结束这段婚姻,她说她不想家庭破裂,不想伤害孩子。

朋友又说,那就留下来挽回丈夫的感情,她又说丈夫根本不想解决问题。朋友摆事实,讲道理,苦心劝她干脆离婚寻找那个真爱去吧,她也拒绝了,说不愿意面对一个人去闯荡。

不管听到什么,她就只会说我不能。朋友讲了很多的大道理,深陷困扰的她并没有听进去,问题也没有解决。

神奇的是,一场《廊桥遗梦》的电影成了挽救这场婚姻的重要因素,在婚姻和情人之间徘徊的人终于自己想通了。

故事,对一个人的重要程度可能我们自己都想不到。

粥佐罗在《学会写作》中说,:“听故事比听道理更符合我们大脑的进化,故事的吸引力和代入感也更容易满足我们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很多道理和观点都需要借助故事来传达,所以写故事是写文章的必修课。”

如果你了解人类大脑的基本构造,就知道,我们的大脑里同时住着“理性”和“感性”两个小人。

理性的小人让我们拥有了理性的判断,感性的小人代表我们本能的渴望,它比理性要强大得多,我们的行为大多时候都是由感性在主导。

感性的小人天生就喜欢轻松愉快和简单的事情,喜欢看生动、具体、清晰的画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更愿意听故事而不是听道理。

作为一个写作者,想要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就可以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传达给理性小人,两个小人都会很满意。

当我们想要讲知识、讲道理的时候,就不能堆砌抽象概念,让人感觉很高深,看得云里雾里。

摆图表、讲模型、说概念,这样的方式对于理性小人也许没什么意见,但对于感性小人来说就会很不耐烦了,感性小人会说这没意思,然后拉起理性小人的手就走。

感性小人的力气很大,理性小人就真的会被拉走了,同时,对于写作者来说,就又少了一个读者。

作家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他正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传达人们很少去思考,但是又令人震撼的道理。他不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阐述自己对真理和正义的理解。

足够了解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现,人们不喜欢听理论,而是更喜欢听那些动人的小故事。

所以一个写作者,要多讲故事,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吸引人,让读者能置身其中,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