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房子如何建造?在位于两江龙兴新城的重庆中建海龙两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重庆海龙”)厂房里,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进行钢筋弯曲、泥砂搅拌、下料浇灌、成膜定型......几个小时后,一块块预制楼面板将从生产线上完工,随后运往项目现场进行最后的组装搭建。

重庆海龙工厂内部。(刘溪涵 摄)

在位于两江水土新城的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进行装配式建筑前期的准备工作,该项目将打造成为重庆市首个装配率达到76%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

如何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据两江新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两江置业”)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剑介绍,数字化技术、智能化生产、MiC模块化建成是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将运用该技术打造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推动重庆市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

为此,两江置业联合中建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重庆海龙,可开展装配式建筑集设计、研发、生产、施工及EPC总承包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数字化技术 可“一键预览”建造效果

从一张设计图纸到一栋建筑建成落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建设方式由于施工流程多、人员复杂,各环节之间出现差错可能会导致完工图与效果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装配式建筑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建筑过程从设计到完工的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模拟构建,可实现“一键预览”建造效果,大大降低了建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效果图。(企业供图)

据了解,重庆海龙采用面向生产和装配的DfMA(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设计方法,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连通建筑业和工业之间的数据通道,可实现设计、生产、物流、施工等全过程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视化,保证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传输、生产施工动态监控。

“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全过程使用BIM技术应用,在施工开展之前就已经对建筑户型进行模数化、标准化设计,并采用电子签名和电子签章实现现场管理人员身份的数字化,实现施工作业行为和管理行为数字化。”张剑介绍。

智能化生产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预制剪力墙、预制柱、预制叠合梁、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内隔墙......建造房子所需的“零部件”大部分可在重庆海龙工厂内通过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完成。

生产现场。(刘溪涵 摄)

重庆海龙占地约150亩,目前一期已建成3条自动化生产线,共设计7条生产线:包含2条自动化板类生产线,3条预制柱、预制飘窗、预制楼梯等非标生产线,1条轻质墙板生产线,1条自动化钢筋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可满足400万㎡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供应。

自动下料设备。(刘溪涵 摄)

据了解,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工程采用了一系列的装配式建造技术,工厂预制构件应用比例较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减少了施工现场模板、人工和现场湿作业,减少了材料浪费。

Mic模块化建成 实现所见即所得

Mic((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模块化集成技术是目前建筑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绿色建造方式,可在工厂内高效率完成模块的结构、装修、水电及设备管线等所有施工工序,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并通过可靠连接技术快速组合拼装成建筑整体,可减少2/3的工期、60%的人工、25%的材料浪费、30%全生命周期成本及50%的碳排放。

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组建过程效果图。(企业供图)

在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中,工厂完成预制构件的生产后,将采用专用运输车将其运送至工地,按吊装计划依次堆放,依据楼板上的墙板定位边线及控制线,现场由工人引导墙板降落,利用专用砂浆封堵墙板与楼面间的缝隙,最终完成房屋的建设。

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组建过程效果图。(企业供图)

“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可以实现‘两提两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张剑表示。

据了解,两江曲院风荷(四期)项目已被新区列入鱼复、龙兴、水土新城建设工程的配套工程。作为重庆两江新区国有开发企业,两江置业正遵循“城市发展的推动者”“高端品质的引领者”“功能配套的补充者”三大功能定位,承担两江新区三大新城的功能配套建设任务,完善开发区城市功能和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