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行知实践团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古商城参观古商城丝绸博物馆和大染坊,感悟淄博周村特色齐地丝绸文化。行知社会实践团在本次参观中,对丝绸的各项制作工艺有了初步了解,结合当地特色的丝绸加工、纺织和印染技术,学习到了本地与众不同的丝绸文化。
首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周村丝绸的历史: 周村丝绸业自明代中叶开始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已成为山东丝绸工业的中心,所产丝绸遍销全省,并远销东北、河北、河南、山西、四川、上海和东南亚地区。“桑植满田园,家家皆养蚕,步步闻机声,户户织绸缎”,这首民谣生动描绘了被誉为“丝绸之乡”的周村桑蚕丝织业的盛况。但在1937年后,周村的丝绸业日渐凋零。

周村丝绸保留了原本的生织工艺,生织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即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目前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在丝绸女中精巧的手中,蚕茧经过煮茧、缫丝、晾晒、纺织等工序后,洁白的绸缎将会进入下一步印染工艺,变成色泽鲜艳的丝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曾在大染坊拍摄,一度让当地人引以为荣。周村的大染坊是周村大街后来重现的旧址,里面有上浆、整形、成品车间,也有柜房、帐房和住宅,在这里可以看到健壮男子染布的情景,并可以亲手参与纺布、织布、染布的过程,感受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兴起的手工业制作。

在大染坊院内还套着一个小院,名字叫“桂花小院”,也是电视连续剧《旱码头》中的“桂花”的小院。游客比较多,适逢院子里一位大姐演绎了一段快板,不断响起的笑声和掌声。走出银子市街是魁星阁,时间不多没有细逛,径直走,便出了古商城的南门。

一进入大染坊,我们就会看到一系列挂在墙上的有关于大染坊的简介以及有关于关于丝绸制作的步骤。随后便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丝绸进行漂染时的一系列步骤,如压踩,漂洗,晾晒等。让我们更加真实体验了丝绸的制作过程。

通过本次线下参观周村古商城丝绸博物馆和大染坊,行知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人丰富学习阅历,开阔视野,提高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链接的能力。通过接触体验缫丝、机织、手绘、扎染、刺绣等生产工艺,了解传统工艺变革、文化创意、产业策划情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关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培养创新意识。通过接触了解复杂的工艺、流程,繁杂的辛勤劳动,工艺中的文化及背后的故事,从而培养起对优良工艺价值的珍视、对工匠精神的崇尚、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