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国建立后,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繁荣城市是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国情下的自然选择,副作用就是农业衰败及快速粗放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居民就业难农二代们城市难留农村难回诸多问题……
如何破此困局?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分析表明,集体化公益化新农村建设可以提供天量公益需求促进就业化解当下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矛盾同时还能根本改观中国农业农村面貌。
01
中国农业企业市场化经营为什么没有前途?
中国当下的一村一品帮扶脱贫模式或正探索的各类城乡融合企业模式等仍基于市场化运作微观思维,这种模式效果十分有限,虽然它可以短期内帮助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局部农村地区建成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而让其中的农民获益但无助于中国农民总体安居更无助于城乡无缝融合。
市场化的农业企业多出若干,总体看无非就是继续增加了市场零和博弈货币利润的难度,因农业本身天然弱势,能赢利者很少,大多数农业为主的企业市场化经营都赚不到钱。
以一般发达国家2%左右农业就业人口为标准简单分析即可知道,现代化农业产出值仅够2%国人分配(与城市就业收入相当的水平),假定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GDP农业产出值也许可以勉强养活数亿中国农民但很难让多数中国农民小康或富裕,此外,中国国情现也不可能只让2%左右的人从事农业而让另98%的人进入城市。此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不能走市场化之路而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根本上的重大突破。那么此重大突破蹊径是什么?
02
富强文明中国必备公益品之公益新农村
中华文明复兴进程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农村?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基于高效混合经济中公益储备需求特征分析认为,中华文明复兴进程中的新农村应当是集体化公益化新农村,即应将新农村看成是富强文明中国公益品系统之一来进行投资建设,它可以作为中国混合经济中最大的公益经济系统之一发挥巨大积极作用。
公益新农村是每个中国人的温暖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村民)负责花一定量的钱,在保障自身健康成长学习提高基础上,建设维护好其农业资源并产出最大价值化的农产品等。它不仅要低成本安居10亿左右中国人口以收人口蓄水池之效果,还要为国储备绿水青山良田沃野,所投入的非债主权货币还要间接利润补偿其他市场主体…其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天量公益需求可以大大促进中国就业并同时根本改观中国农业农村面貌。
游子在外打拼累了可回家休养好后再出发,这是传统血缘小家的重大意义之一;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那个小家已经很难支撑这种需求,社会性大家庭机构支撑此类需求成为富强文明国家必选项目之一……
中国人口大国,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就业岗位相对只会越来越少,大量无业人员如何安身立命?公益新农村可以建成国家意义上的公益品大家庭,每个中国公民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都可以在这个家庭中低成本地繁衍、生活、成长、学习、劳动、养老等。这个家庭的成员可与城市中各类岗位无缝融接,每个人的城乡身份都可以自愿地方便地转换,这才是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所需要的新农村……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者基于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和谐发展,基于社会主义共富,基于中国国情,基于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中的公益储备需求,给出的公益新农村总体方案如下。
03
公益新农村总体方案
目的:为每个中国人建设一个最低生存保障之家。
模式:公益企业模式,花钱赚公益,企业办社会保障其村民们低成本繁衍生息,追求单位投入产出最大价值公益普惠中国人,同时为市场主体提供利润补偿和社会和谐等正外部性。
村民成员组成:管理员,技术员,普工,老弱幼残者四大类。管理员和技术员纳入正式编制,国家发工资福利,比例控制在村民总数的5~10%左右,这些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普工就是一般劳动成员,任何中国公民都可以随时申请加入,新农村保障他们正常生存繁衍各类物质基本需求和少量零花钱发放,他们在管理员技术员带领下在各集体农庄里从事各类农业生产活动;老弱幼残者不从事农业劳动,享受相关待遇低成本但体面而有尊严地活在新农村大家庭中……国力提升后,要逐步提高新农村各类村民福利。
04
公益新农村产业分类及管理
公益社会性产业: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养老托幼院、公益食堂、职业培训就业促进部等,这些产业服务新农村村民为主,多数是免费的,少数的可成本性收费以避免浪费。
市场性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销售等,风景宜居地旅居康养等,这些产业既有总体布局计划又有分散承包经营活力,所有产出除满足村民自用外,为城市提供各类质高价廉农产品等。
公益新农村产业管理总体要求是花钱赚公益,务求单位投入产出最大价值公益。其中的市场产业部分可以赚钱但不宜硬性要求(货币利润零和决定了农业类企业赚钱太多不利于其他市场主体正常赢利,总体宏观看市场性农业企业微利经营可能更利于最大化全体国民福利),所赚的钱除承包者经营者按规分享一定奖励外一律充公。公益新农村建设中短缺资金部分由财政资金或主权非债货币足额补充。
05
守望相助共同经营
公益新农村所有村民都是大家庭一员,可全国范围灵活调动,全国各地根据水土光热肥等农业特征建成数百万集体农庄,公益新农村村民自由选择就近农庄就业或生活居住,所有村民间主要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此使其守望相助共同经营公益新农村成为可能。
一般情况下,村民人员宜相对固定,各安其位即可;有必要时就要打破地域限制统一调配各农庄人员以利新农村相关生产高效进行,至于其中产生的成本负担等由其内部财务系统协调解决。比如说某地要兴水利,短期内不可能由当地村民完成,即可调配其它农庄成员前来会战,会战完成任务后各回各农庄。
显然,农业企业若全部市场化经营,这种全国统筹性灵活调控成为不可能。
06
公益新农村骨干管理
公益新农村骨干主要由管理岗位及技术岗位人员组成,若其比例控制在村民总人数的5~10%左右,这些骨干成员将达数千万,这些骨干成员一部分可从农村当地农民知青中吸纳,另一部分(也许是主要部分)要大量地从现城市知识青年中招聘(现代意义下的城市知识青年再下乡,他们是去建设新农村而不是去接受再教育)。国家给这些骨干成员给编制发工资福利,其待遇要与同等资质城市就业人员相当。
新农村骨干成员的工资福利不可能也不应当靠农业自身解决,应主要由国家财政或主权非债货币投入解决,此是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利润补偿的应用,也是公益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公益新农村作为一个国家公益系统,要养活全部中国人口,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建设维护绿水青山良田沃野,要随时接纳城市无业人员以普工身份就业,还不能挤占城市市场主体货币利润空间,如何才能做到?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研究表明,必须国家财政投入或主权非债货币投入补足集体化公益化新农村建设运行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至于说到底投入多少合适则要在实践中动态调整确定。中国现年度GDP已超百万亿元人民币,此建议每年拿出3~5万亿元人民币财政税收同时再加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主权非债货币投入公益新农村建设;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此类投入还要逐渐加大,若如此则美好富裕文明的诗书田园公益新农村可期。
07
公益新农村党建工作
新农村各基层单元党组织成员主要由新农村村民中的党员组成,可由当地县级党委直接指导管理这些基层党组织进行相关工作。
08
城乡融合管理
公益新农村村民可以自由向城市流动,城市失业人员或暂时不想工作的人员也可随时申请成为新农村普工(城乡人员双向自由流动)。新农村村民经过自己努力或新农村相关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对接上了城市相关工作岗位后可随时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生活…此机制为中国城乡无缝融合提供了可能。此机制的存在对和谐中国建设至关重要,它可以防止城市病的发生,也可以全国范围统筹劳动就业,并为每一个中国公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城乡人员双向自由流动机制决定了中国公民城乡身份可随时自由转换。公民分阶段城乡就业相关工龄劳保问题,可分类统计,当公民退休时,合并相关城乡就业统计数据后按规定享受退休待遇。
09
公益新农村可行性必要性分析
公益新农村方案,听起来美好,能实现吗?不会是乌托邦吧?根据当下中国国情及生产力水平等,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现有诸多理论研究结果[1~6]提示,公益新农村工程就是中国混合经济中公益经济的创新升级方案之一,它可以实现且很有社会效益。
当下中国农业分散自由生产中,粮油菜果肉蛋奶等的供给都很充分,甚至还有不小比例的浪费(市场销售不畅等原因所致),若以集体化公益化新农村模式统筹全国农业,效率会更高,农产品质量会更好数量会更多,此提示公益新农村提供的农产品可保障全体中国人吃饱吃好;新农村自己的建材建筑业可以就地取竹木土石等材料低成本兴建村民自住用房等,其他乡镇企业产出的各类产品基本能满足村民们日常所需,此提示公益新农村经济完全可以良性循环(可能不会太富但能保障基本生存繁衍甚至于可达小康水平)。若国家逐步加大一些投入,公益新农村面貌将发生质的突变。
公益新农村村民们不仅要从事一般农业生产,还要维护农业环境,此即是为国储备绿水青山良田沃野;其中建成的各类公益社会性机构让村民们低成本繁衍生息为国储备人口生产力(人口蓄水池);非债主权货币补贴措施促进公益新农村高效发展同时间接地利润补偿市场主体,中国的市场主体和公益协同繁荣成为可能。
不难看出,这些简要分析表明,公益新农村现在虽非富裕之地(以后是有可能成为文明富裕天堂的),但可确保中国每一个人低成本健康地生存繁衍,它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之一。
中华文明复兴不能单纯靠市场化城市化,此路不通。中国是人口大国,市场竞争虽有活力,但内卷很严重,信息化智能化等极大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大量失业人员滞留城市无去处,城市病问题增加社会治理成本高企,失业人员的幸福感严重下降;公益新农村的存在让这些失业人员有了个低成本休养生息的地方,可大大降低城市病发生概率可普遍增加国民幸福感。
10
城乡工农融合实例及其启示
新中国建国以来,城乡工农融合的实例较多,此举几例进行简要分析。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大量招收农民成为企业工人,一方面让农民子弟通过上大学上中专等进入城市工作变换农民身份,此是是最常见的城乡农转工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2019年中国农民工总量逾2.9亿人,过半从事第三产业(中国新闻网)。这些农民工亦城亦乡亦工亦农,他们在城乡间工农身份转换完全没有障碍。此是工农互转模式。
因特种工业而兴起的城市如四川攀枝花新疆克拉玛依,当其工业规模缩小时,相对过剩的工人就地多种经营找出路就有农业生产,此是工转农实例。
简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工农融合时,农转工较普遍,农民工双重身份也较多,工转农的实例还较少。此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历史潮流内在要求相符。但发展到今天,农业严重衰落了,城市就业也越来越难了,种种城市病迹象越来越明显……怎么办?
公益新农村建设是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此方案必须允许大量无业市民下乡低成本生活,必须将农村建设成为能够安居10亿中国人的温暖大家庭(人口蓄水池)。要达此目的,农业必须回归集体化公益化,财政投入必须足够多,相关城乡工农自由融合或身份转换政策必须跟上……
11
公益新农村模式的试点与普及
公益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富大工程,不太可能一步到位,科学试点工作须先行。
要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县级区域农村建设集体农庄进行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基本成功后再逐步在全国推广普及。
12
公益新农村圆中国人诗书田园梦
改革开放前,中国穷,工业化不完整,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促进城市繁荣成为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今天,中国工业产业链已经完整且产能普遍过剩但消费不足,M2债务也累积至两百多万亿元人民币,实业类企业预期悲观导致各类生产要素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失灵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市场本身已经无法解决这些失灵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另外寻找有效需求源;基于当下中国国情,大力投资公益新农村建设不但可以为中国经济内循环提供天量公益需求促进就业,同时还能大大改观中国农业农村面貌……
公益新农村不是人民公社大集体农业经济的简单回归,而是当下中国混合经济中的公益计划经济部分在农业上的创造性应用。已经有许多三农专家学者研究中国新农村模式,如李昌平老师的乡建院、杨团老师的农禾之家、张孝德老师的耕读生活家园、温铁军老师的CSA社区支持农业等……国家宜大力投入建设公益新农村大家庭,为每一位中国人提供生存保底公益系统。
村民一出生,就享受基本保障,吃穿住行学等基本刚需由村集体统一分配满足。小学生和初中生就近村小上学,高中生集中住校镇县中学;能上大学者可继续深造,上不了大学就技术学校学技术后自由择业,城市就业难者随时可回公益新农村当普工。新农村成员若经公益培训提升自己后随时又可对接城市工作,城乡融合无障碍,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退休的中国公民,可自由选择城市或乡村养老生活;新农村择地建设各类各等级康养基地,微利经营。
中华民族一家亲,所有中国人都是中华儿女,中华文明复兴进程中,不存在中国公民失业落魄无助,不存在城市无业人员游手好闲虚度人生……公益新农村就是一个温暖大家庭,中国人都可以在其中低成本繁衍生息学习成长也能自由出入这个家庭。公益新农村鼓励村民去城市工作发展(城市发展空间大),但任何时候都会温暖地迎接疲累归来的游子休养生息也会真诚欢迎退休者归根田园养老(乡村环境好生活成本低宜居宜养),此即为城乡协同发展模式。
结语
公益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当下最大最重要的公益民生工程之一,它是高效混合经济模式中公益经济的创造性升级方案之一。财政资金和主权非债货币大量投入建设公益新农村,可为市场主体提供天量公益需求缓解相对过剩促进就业,可为国储备绿水青山良田沃野,可低成本安居10亿中国人口,可促进城乡高效协同和谐融合,可根本改观中国农业农村面貌……
第1经济,致力于学术研讨、产业监测和部门应用!
版权所有 非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