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祥苑小区是姑苏区白洋湾街道最大的保障房小区,出租户和外来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大,管控难度较高。该街道前期以宝祥苑为样本,深入调研,厘清难点,创新推行“新湾好管家”治理模式,探索实践城市基层党建引领保障房小区治理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突破,智慧赋能加大小区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力打造“指尖套餐”

提升小区智能治理效能

“自从有了智慧社区小程序,出行和生活都方便了很多。”居民韩永兴说,有了智能门禁,不仅回家安全便捷,还能远程开门。据悉,他所说的“远程开门”区别于传统的手动开门,居民可以不用下楼,通过小程序就能一键帮访客打开一楼的门禁,也可以给相关人员发送有时间限制的二维码,扫码进门。此外,小区所有的楼幢都没有门铃,居民仅能通过刷脸、联系物业或者扫描二维码这三种方式进门,严格限制进入人员,进而全方位助力小区智能化管理,以实现“智能技术+智慧运用”,真正提升宝祥苑智慧小区的智能治理效能。

目前,宝祥苑小区居民已有8500余人完成了信息采集,可以通过登记的手机号实现一键登录小程序。据悉,该小区推出的这份“指尖套餐”集“智慧门禁+智能预警+智享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通过智能管理小程序,小区居民可以享受预约上门等服务。此外,白洋湾街道还以“物防+技防+人防”叠加为前提,为宝祥苑小区开发了消防通道占道违停、规定点位乱扔垃圾、高空抛物、物联设备报警、孤老人员关怀等5类智能预警项目。同时,社区还为辖区24户60岁以上独居、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精准服务,安装了融合5G等信息技术并与街道一体化平台相连接的“智慧铃”。一旦遇到火灾等危险情况,老人只需“一键呼叫”,后台工作人员就可迅速定位,及时开展救援。

推动“海棠邻里”互助

居民困难“不出楼”解决

“请问哪位居民家里有电吹风或者暖风机,志愿者的鞋子和裤子都湿了,需要烘干。”“我家有两个。”“我家有一个电吹风,还有一个暖风机,现在送来。”……这是近日发生在宝祥苑小区微信群里的感人一幕。不一会儿,不同楼幢的“海棠邻里”就送来了自己家里的电吹风和暖风机。原来当天核酸检测时,因为下大雨,很多志愿者的鞋子和裤子都被雨水淋湿,又没有可以更换的鞋袜。社区工作人员便在居民微信群里发消息求助,很快就有了回音。“小区防疫工作,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冲在最前面,他们才是最辛苦的。我们借一下电吹风,不算什么。”“海棠邻里”志愿者邱祝妹说。

在宝祥苑小区,类似邻里互助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众多“海棠邻里”功不可没。据悉,为了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引领保障房小区治理路径,创新推行“新湾好管家”治理模式,宝祥社区党支部在智慧赋能小区治理的基础上,将所辖小区15个楼幢划分了责任区,并建立“一楼一群”微信群。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这个微信群,让居民身边的困难不出小区,甚至不出楼就能解决,从而营造保障房小区“更舒心”居住环境。同时,党群志愿者、居民骨干自发组建了“海棠先锋”“海棠邻里”队伍,进行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居民有什么事在群里反映,都能及时得到响应,传递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情感。特别是近期,受疫情影响,一些人隔离在家,邻居们纷纷守望相助。“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年纪大,不会网上买菜,请问有人能帮忙带一下菜吗?”近日,小区8幢的微信群内有一条请求帮助买菜的消息。不一会儿,就有热心居民回复:“你需要什么菜,我帮你买,买好以后放在你门口吧,到时候你拿一下。”

全面延伸服务“触角”

让祥和邻里更舒心

自去年以来,宝祥苑8幢的楼道发生了明显变化:崭新的电子门禁、重新布置的文化墙、更亮堂的楼道、新设置的先锋议事角,还有一排排葱绿蓊郁的盆栽……绿色舒心的楼道收获了居民的点赞,也让“祥和邻里”理念更深入人心。据悉,这是在社区“海棠邻里”的“穿针引线”下,居民自主装扮的主题楼道。这里的绿植主要来源于楼道居民、社区志愿者,并由楼道居民认领养护。宝祥社区党支部书记袁芹莹介绍,小区8幢楼道的华丽转身只是“新湾好管家”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的一个缩影。接下来,他们还将延续已改造的“我的楼道我做主”——“新湾好管家”美丽楼道建设项目,今年辐射3个楼道,并将其中的15幢居民议事“会客厅”建设成为“小巷红韵”微阵地,在开展党建力量先锋行动的同时,全面提升党建为民服务,以点带面推动小区更好地治理提升。

据了解,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白洋湾街道创新推行“新湾好管家”治理模式,通过“海棠社长”驻楼幢、“海棠先锋”到单元、“海棠邻里”在家门,实现“党建引领为民管好家”,营造“更凝心”邻里关系。袁芹莹介绍,他们已搭建起“海棠先锋、海棠社长、海棠邻里”三级组织体系,把党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网格、楼栋和家庭。如:小区每一幢单元楼都由“海棠社长”搭建起微信联络平台,由“海棠邻里”党员中心户认领楼幢“微服务”。如今,在宝祥社区,“新湾好管家”已成为服务居民的“多面手”,在问需于民、帮困解难的同时,“管”出了居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很多居民从“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甚至变成“我要组织”,不仅激活了基层治理“末梢神经”,也真正体现了党建引领服务民生的力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