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永远是艺术作品中讴歌不尽的宏大母题,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在自然的母题下,演绎出无比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并最终结晶为作品,洋溢出一种情怀与一种诗意。

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的思考,则是超越了基本生存关系而深入心灵层面去进行文化思考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的所在都是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因此,作品中的自然并非传统意义范畴给以诠释的言说,而是当代人的文化情怀的折射,那种诗意只能出自今人的手笔、眼光,以及独特的生命感受。

青年画家王世利的作品,透视出正是这样的山林情怀与自然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世利《紫气东来 万物复苏》200cmX500cm 2020年

近年来,王世利先生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北方的崇山峻岭密林深处,从中提炼自己的形式、符号,并力求在形式、符号中注入自己的乡土、自然、文化的思考与血脉情怀。王世利生长在北方,他的生命正是在北方山林,原野中获得孕育,得到成长,他先天就有一种对北方山林的迷恋热爱。因此,他笔下的山林不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于"物我两忘"中凝炼出的符号,其中浓缩了画家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可以说,王世利作品中的山水、树木,都是情感的指向,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精神的折射。因为,在这些意象中,都跃动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并且弥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当代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王世利《金色太行》319cmX129cm 2020年

细读作品,可以发现,王世利山水作品中意象是极简洁、极单纯的,只有山、水、云、树四种意象,他们之间的组合拼装,演绎出一幅幅的图景,虽然十分朴素,却依然神秘与幽邃,意象、形式、色彩之间含着一种文化骄傲,自信与深情;显然对意象的选择与诗意的营造,都体现出一种深思熟虑,可见山、水、树都在画家的主观处理中,而文化血脉、精神传统,以及画家的深层心理、深层意识都通过山、水、云、树的意象选择与诗意的营造得到体现

不同之处在于,王世利山水画从形式选择到意象处理,都具有一种现实特点与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没有承袭古人山水画中那种凄清冷寂、荒寒萧疏的笔墨传统与意境的特点。他重视体验,重视写生,他的创作正是从体验与写生中孕育而成的。所以,他的山水画形式,语言都有别于古人,有别于传统,他的画乃是他熟悉的山林、树林,他笔下的山水、树林又是他体验至深的景物,一旦入画,们就成为“移情”后的情感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王世利《金秋赋》140cmX360cm 2019年

因此,王世利山水画中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石一水,无不透出一种现代气息与诗情。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新一代山水画家,王世利是一位创造型的画家,他强调在创造前提下的借鉴与吸收,他并未一头扎在前人、古人的传统中而失去了自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始终突出的是“自我”,而这个自我又是独特体验,独特观察的结果,否则,便不会有如此生动的形式、语言表现。同时,我们也看到画家对西画技法的吸收与融合,特别是光影、明暗的处理被引入宣纸与水墨之中,既十分得体,毫无生硬之感,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丰富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王世利《银龙雄风》69cmx137cm 2017年

这便使得王世利的山水作品一扫传统山水的形式语言的套路,而别具一格,焕然一新。重要的是,他体现出的是画家勇于创新,勇于直面生活,表达自我所见、所感的智慧与索求精神。王世利的作品中,高耸的太行,危崖绝壁、气势宏大、质感生动,这是画家深入观察与写生的结果,他认真的研究了太行石壁的结构特点,以及石质的状貌,并反复探讨表现太行石壁的笔法、笔形与笔感,如《情铸太行》、《寂静太行》、《万壑秋声》等,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塑造了北方太行精神与气韵,《密林深处》、《红色生命》、《鸟鸣林更幽》、《金色年华》等,都是直面现实生活写生的结果,树的枝条穿插,树冠的枝繁叶茂,树的挺拔茁壮,以及疏密、远近、浓淡等,无不有着坚实的生活依据,致使万姿百态的树木,似迎风摇曳、婆娑多姿,又似左顾右盼、亭亭玉立……王世利作品中山、水、云、树因为直接从生活截取而显得生动与充满活力,使画面意象、形式、色彩之间溢满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王世利《岩上金风之一》70cmx46cm 2017年

青年画家王世利,数年来寂寞于艺术之道,默默耕耘,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与面貌,他专注于对北方山林的表现,抒发着他独特的山林情怀,营造着朴实的诗意……他的作品传达出一种全新的水墨之美,传达出全新的时代精神特征,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他谱写的是当代的山林之歌。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有更多有创造意识和索求精神的画家,王世利就是这样的画家。他的路还很长,艺术上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相信,王世利最终能抵达完美的艺术高峰,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