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forniay
被穷养长大,是什么体验?还有可能改变吗?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你不要跟别人比,我们家里什么条件,你又不是不知道”。
“不需要。”
“家里还有旧的。”
“太贵了浪费钱。”
被穷养长大的,上面这三句话都是内心习惯说服自己、经常讲给自己听的独白。
很多人在抱怨穷养时,不仅是说父母不给我们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更多是在谈论一种感受,那就是——“我不值得那么多钱”,乃至于“我不值得被爱”。
穷养最可怕的是心穷。
长大后,还是害怕名牌,害怕奢侈,害怕丢面子;面对喜欢的人会自卑,压抑自己,不敢表达喜好,对自己喜欢、渴望的东西下意识回避;喜欢比价,喜欢说服自己降低购物欲,潜意识永远觉得自己“不配”,胆小,懦弱,计较。
这一种物质上的“匮乏感”,会延伸至精神。在精神层面,也是永远匮乏、自卑、虚无的。
在上一代人的观念里,穷养的孩子更能闯荡,更能吃苦;穷养的孩子更知道来之不易,更懂得珍惜。
其实是片面的。真正决定孩子人格和命运走向的,并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这些年来,孩子被爱的方式。
所以,并不是说只给孩子花大量的钱,孩子的成长就会健康,就没有匮乏感。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吝啬的爱其实也是“穷养”,它比没钱更伤自尊。
一、那富养是什么样的?
ABCD妈被全网称为最令人羡慕的妈妈,哈佛毕业甘当家庭主妇,住上亿豪宅,教导出四个顶级牛娃。但是水平是很多家庭远远想都不敢想的。
ABCD妈哈佛大学毕业,目前打理家族生意,名下多家公司。ABCD爸也是哈佛大学毕业,韩国人,是韩国社长。
这位妈妈在上海市中心用一栋价值上亿的独栋别墅,还有四个孩子在社交平台上分别称为ABCD
ABCD妈送大儿子a去学习篮球、架子鼓、游泳,送二女儿b学芭蕾、拉丁舞、高尔夫球,同时还参加钢琴、七件滑雪,还有马术课程,三儿子c更是学习了篮球、小提琴、滑雪。四儿子d个小童星,经常忙碌于各个片场。
而身边的中产阶级以上的“abcd妈”,给孩子读10万一年的名校,孩子从幼儿园坚持到现在同步学英语,国学,甲骨文,编程,乐高,美术,琵琶,网球……重点是每天都坚持训练,所有特长都坚持下来了!
要正视,富养不只金钱。买不起就是买不起,量力而为更好,不能明明买不起为了让孩子不自卑,就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这反而会制造出贪婪。
穷养富养的差距,并不在钱多钱少,而是父母有没有给予孩子尊重、爱、和陪伴。
有位朋友,他家有四个孩子,90年代的超生游击队家庭,父母都是农民,收入全靠种地。
家里确实不富裕,可是父母从来不对我们抱怨,一向的嘱咐是,好好学习,这是最好的出路,考上了,砸锅卖铁供你读。虽然不能经常吃零食喝饮料,过年过节总能尝尝,衣服鞋子常常是穿姐姐的旧的,总是洗得干干净净。
爸爸有空就会带我们早起跑步,妈妈总是晚上纳鞋底或者织毛衣,顺便看我们写作业。爷爷为了我们不受冻,自己把羊毛搓成线,织了羊毛裤,最纯正的羊毛裤,到现在还很好穿。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每次回家都会聊聊童年的糗事,说说彼此的烦恼。
我可能算是穷养长大的,可是富足的爱却足够支撑我走过人生最难的时光,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知道,结果多糟糕都不要紧,我还有家可回。
二、被穷养的孩子,长大后还有可能改变吗?
当然可以。
要知道,物质的富足可以通过努力弥补,精神的缺口却很难愈合。
真正的精神富养,就是父母始终相信孩子,始终给孩子积极的回应,慢慢唤醒孩子的动力、勇气,以及克服逆境的品质。
就算没有原生的精神富养,我们后期也可以给自己充足的滋养。
可以从2个小技巧,开始培养内在的自信:
1、在小目标达成后学会给自我奖励
实施自我奖励的计划,及时满足自己。
逐渐向着“我可以满足我自己的感受”的心理模式靠近,先让自己拥有物质上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就会带动内在的安全感,让你知道你本该可以获得重视和优待。
2、积极的自我暗示
现在就夸自己,完成价值系统的自我重塑。
平时多留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别错过你身上的闪光点。把这些积极的评价记录下来,不断重复,在心里积极暗示自己好的地方。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配图- 来源于网络
-编辑- 林嘉茵
欢迎留言区评论互动a
“对此,你怎么看?”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投稿转载合作等事宜请联系编辑(yjpc1382615123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