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彬这批作品不仅体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画持续变革的历史逻辑,也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新水墨所取得的卓越成效。

纪连彬在中国美术界是一位著名的水墨艺术家,在中国美术界乃至文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疫情以来,纪连彬先生以他的切身的生命体验和他独有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大批新水墨作品。

12月15日开展以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这是我今年所见到的开幕式最为热烈的一次。这个开幕式本身几乎堪称是一次现场的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1年凝云造梦——纪连彬水墨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纪连彬先生作品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引起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我想首先是因为他的这批作品,是此前我们在座的所有专家以及美术界广大的美术工作者都没有看到过的一批风格崭新的、具有明显时代创新性的作品。从图像和风格上看,这批作品之所以引起关注,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明显的转换:首先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接着是从物象到心象的转换,再一个就是从叙事到观念的转换。正如他自己所强调的,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反思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也是贯穿于他每件作品中间的主题。我想经过新冠疫情,不管你来自于哪个国家,还来自于哪个民族,所有的人都会对生命主题表达出更为深刻的关切。也就是说,对生命的关切,对生命意义的呈现与表达,是纪连彬两年多来创作始终紧扣或者说他想表达的一个重大主题。纪连彬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把对现实生命物象的感知,通过幻化的创作方式升华到心灵层面之上。而围绕着这个心灵层面和心象所展开的这样一个笔墨体系,并非形式主义的游戏,而是建立了一套关于当代问题思考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鹿林 2021 纸本水墨 68cm×135cm

我个人认为,这批作品不仅体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画持续变革的历史逻辑,也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新水墨所取得的卓越成效。应该说,纪连彬的这批作品为中国的新水墨探索和试验提供了方法论,也提供了他的路径和方位,对当代水墨创作有极大的参照价值。我以为通过纪连彬的作品,我们可以再度思考中国当代水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五个方面,第一个是如何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观察、评价中国的新水墨艺术。第二个方面是中国新水墨是否具有普世性价值。第三个是新水墨在中国当代艺术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是什么?第四个是如何建构新水墨的理论及实践话语体系。第五个是在新水墨领域如何理解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这一命题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梦海 2021 纸本水墨 68cm×137cm

在这一批作品中,纪连彬真正成了精神的遨游者,他很自由地遨游在他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每个艺术家都想成为一个精神的遨游游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一个精神高度的。

纪连彬的艺术起源于西藏。西藏对于中国人而言,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是个异域风情的地方,很多艺术家也是这样理解西藏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去过西藏,在西藏体验过生死的人来讲,西藏就是一个重要体系,一个超越性的精神体。如果你在西藏没有体会到这种精神的高度的话,这一趟西藏是白去了。

纪连彬对西藏多年的执着同样是感受于此,否则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的遨游者。所以这批作品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西藏精神的一个图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山行 2021 纸本水墨 97cm×180cm

第二,纪连彬是一个梦的臆造者,他的梦可能不是正常人理性思维的产物,而是狂想、梦魇或者惊惧,或者敬畏这些心理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他完全在非正常的精神活动下创造的这个梦,是臆想的一个产物,所以它更像一个谜,这个谜底估计他自己都破解不了,当然我们也破解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登顶为峰 2021 纸本水墨 200cm×520cm

第三,纪连彬是一个生命本体的呈现者。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我觉得你首先感知到什么是生命本体,什么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因为对我们而言,对于我们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绝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是异化的一种存在,都是异化的一种生命体。纪连彬的作品对我们的生命本体是一个呈现,或者说是一个提醒,或者是一种反思,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除了现实的功利之外,还有一种本真的存在在那里。所以他的人物,我觉得都有一种宗教感,都有一种超越性,他所有人物可能都源自于现实,但是都带有一种非现实的非视觉的精神性和超越性。实际上这种人物形象对我而言是一种生命本体的警示,或者是一种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朋友 2021 纸本水墨 85cm×85cm

他的人物里边生命本体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一是快乐,这种快乐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寻找到的;二是虔诚,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面,我们不虚伪(的话),在都市里很难存在,所以虚伪,从最早我们讨厌它、厌弃它,最后转换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或者我们人格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但是在纪连彬的绘画中,我觉得他所有的人都是超越的、明净的、快乐而虔诚的,这种人格在当代社会,在我们北京这样的都市里面已经很难看到了,所以我觉得他是生命本体的一个呈现者,一个反思者。

我特别关注到他的用线,他把传统的用线彻底体积化、浮雕化,这个是他最近非常有趣的,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线的体积化、浮雕化由此形成画面的空间,我觉得这可能是纪连彬超越此前语言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室——造梦空间 2021 纸本水墨 282cm×200cm

他把墨分五彩压缩为一种灰,就把五彩的这种色度的差别尽量地同质化,达到灰的高度。灰是最难把握的,通过灰微妙的视觉变化来表达画面,这是有很高难度的。但是我觉得这更是纪连彬要刻意创造的一种灰。这种灰既是语言的一种革新变化,或者寻找到自己语言特色的一个支点,同时灰也正如刚才我们所说的,它也是一种隐喻。纪连彬进行语言的冒险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因为艺术家的根本就是创造新的语言的小宇宙,这一点也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最终的价值尺度。从这个角度讲,我非常赞赏这一批作品在语言上大胆地探索和冒险。我觉得纪连彬这一批作品与其说是在造一个梦,不如说是他借梦的名义,来给我们提供一种我们失缺已久的精神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