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益民【国画家、西北大学教授】
课题:贯休人物画意象表现的创作实践与应用
贯休是晚唐五代的画家,其人物画是时代的产物,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其作品从理念的选择到造型创作,无不透露着浪漫和超现实的“意象”性质。贯休作品所传达出的强烈意象特征,源于他对佛教义理观念的汲取与巨大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从传统优秀作品中感受到的意象审美艺术情感。他独特的艺术审美,怪诞奇崛的人物形象,沉厚古雅的色调运用,不断探寻自我表达的方式及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
贯休 五代《十六罗汉图》之一 日本高台寺版本
课题的提出
贯休作为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画家,其笔下夸张奇骇的造型特点,呈现出超凡脱俗之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观者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认知,为后世在创作构思上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思路。贯休在绘画史上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他画面中充满意味的意象性样态是分不开的,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个性化的语言,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引来新的艺术视角,他大胆的造型以及笔墨创新为绘画注入新鲜的能量。因此,对于贯休人物画中意象表现的成因及具体体现的研究分析,在理论层面上将会拓宽笔者对贯休人物画相关研究的认知,同时在实践层面为工笔人物画的构思给予相应的借鉴和启示。
将贯休人物画作品中的意象表现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通过作品分析对贯休人物画意象表现进行研究。探究意象表现在创作中的应用,寻找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将结合新语言、新材料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绘画作品。
贯休 五代《十六罗汉图》之一 日本高台寺版本
贯休简介
唐末五代的人物画大师——贯休,字德隐,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生于浙江婺州兰溪县登高里,五代前蜀永平二年(912)卒于益州。贯休出生在官宦世家。从他《经弟妹坟》一诗中可以看出从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具体原因便不得而知。贯休在充满文人气息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成长,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正是在儒学的影响下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入世的意识。贯休无论诗词、绘画、书法几乎样样精通,这也为他之后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贯休 五代《十六罗汉图》之一 日本高台寺版本
贯休人物画意象表现的创作启发
通过对贯休人物画意象表现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通过意象表现的语言形式所传递出来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这给当下工笔人物画创作者带来很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创作出反映当下时代精神内涵和文化气息的作品。
贯休 五代《十六罗汉图》之一 日本高台寺版本
创作题材的确立
创作内容与观念的确立来源于画者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及感悟,从画家本身来讲,由于喜爱某一题材,而造就一种独特的风格样式。贯休选择罗汉人物这一题材来抒写胸中意气源于他对佛教义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一题材使贯休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得表达。
作品《生活印象之渔民》是以南方渔民为题材进行创作。笔者本科就读期间学院曾安排写生来到舟山,但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对于海边渔民生活一无所知,深入了解后发现渔民这一职业无疑是最辛苦和最危险的,他们每次出海作业风险未知,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却义无反顾。希望通过工笔人物画的形式来表现靠海而生的渔民生活,刻画出他们义无反顾、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作者对渔民的由衷敬意。
张素霞《生活印象之渔民》工笔人物画 规格:140cm×230cm
意象表现在创作中的运用
(一)线条的意象表现——表意传情
张彦远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即笔墨是为表达“意”而服务的。工笔人物画用笔为中锋用笔,线条圆劲流畅,同样讲究笔与墨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是画面意象表现的关键。用笔勾线时不能被外在的轮廓型所束缚,而要重视笔墨带给画面的艺术性,也就是笔墨所讲究的气韵,它通过线条的虚实、疏密使画面充满节奏感。笔者在创作中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体,例如衣纹的勾线更多的是受贯休作品中高古游丝描的影响,线条大多粗细如一,但是在结构转折处会强调用笔,不仅体现出用笔的顿挫转折,而且也突出衣服的质感(如图。由于劳动人民的皮肤比较粗糙,因此在线条的勾勒上会表现的更加粗狂,而且也会使用皴擦的技法来表现他们粗糙的皮肤。
左图《生活印象之渔民》局部
右图 贯休 五代《十六罗汉图》之一 局部 高台寺版
(二)色彩的意象表现——随意赋彩
色彩表现是工笔人物画意象表现的方式之一。色彩作为绘画的关键组成部分,不单单能够真切的刻画客观物象,同时还能够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画家运用色彩更多的是对形象的主观表达,不完全遵从自然之色,使客观对象与主观意构达到和谐统一,而贯休追求尚简尚雅的色彩观,以淡逸质朴之色呈现清润古雅之感,使观者感受其超凡脱俗的淡然之情。
左图《生活印象之渔民》局部
右图 贯休 五代《十六罗汉图》之一局部 日本高台寺版
(三)装饰语言—肌理的意象表现
在继承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的同时,现代画家开始注重画面肌理的制作性所带来的美感。肌理表现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早已经出现,比如王冕的撤油纸碎片。随着社会的进步,绘画材料的丰富也为画家带来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材料展现出了不同的形式美感。通过画家的不断探索绘画技法越来越多样,如积色积墨、揉纸、拓印、喷色、擦洗、砂纸打磨、撒盐、贴箔等,这些技法的出现不仅使工笔画更加具有装饰性,而且还增强了意象性的表现。
在创作中笔者运用了不同材料和技法使画面具有特殊的视觉感受。例如在《生活印象之渔民》作品中,木质物体的表现上用砂纸进行打磨,然后运用笔墨进行皴擦,不仅使画面具有质感,而且充满装饰性。其次在画面细节的处理上,笔者采用不同的肌理技法进行表现,如在画面渔网处理上将蛤粉和水运用积色的方式产生斑驳的印迹,使画面更加生动。在一些金属的物体上则采用贴金箔的方式来表现,比如渔民衣服的金属卡扣、渔船上的铁丝等物品。
左图 生活印象之渔民》局部
右图《生活印象之渔民》局部
总之,新时代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工笔人物画反映出当下时代的一切,新材料的日新月异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我们不应当过度的依赖新材料所带来的表面形式,而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忠于自己的内心,从而创作出与时代共鸣的工笔人物画作品 。
张素霞《生活印象之菜农》工笔人物画 规格140cm×180cm
课题创作探索研究生
张素霞 /ZHANG SU XIA
张素霞,甘肃渭源人,2019年考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在邓益民教授指导下攻读中国画硕士研究生,2022年获硕士学位。
感谢我的导师邓益民教授, 在学术上您认真、细致而坚定; 在生活上您给予我们无上的温暖和关怀,带着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不仅教会我们在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多的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从论文选题到研究过程以及创作作品的修改,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悉心指导。 邓教授不论是从创作的小稿、色稿、造型等,都对我们严格要求,其严格要求与一丝不苟的精神是我以后工作和学习中的楷模。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恩师。
课题创作导师
邓益民 /DENG YI MIN
邓益民,陕西西安临潼人。现任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聘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第八届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专门委员,西北大学第六、第七届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连续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37年,历任 讲师、副教授、教授。
国画作品《遥远的歌》《厚土高秋》入选第八、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寒天》入选首届全国中国花鸟画展览,《壮歌》入选第三届中国体育美术展览,《乍暖还寒》入选第三届全国当代工笔画大展(特邀)等国内外重大展览数十次。荣获全国大展赛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佳作奖;获首届陕西省美术奖(创作奖)优秀奖,及省美展奖项多次;获国际大展2012年中国大使馆奖,2021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奖,1996年日本产经新闻社奖,加拿大枫叶奖优秀特别奖等美术奖20余项。在权威、核心和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应邀多次出国访问、执行孔子学院讲学任务、举办个人画展,传播中国画艺术,增进与世界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更多精彩,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主编:白发学童
责任编辑:倾一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