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位母亲给女儿的忠告--不要找的三类工作,一类是吃青春饭的,一类是没有积累的,还有一类是伤害健康的。看完之后,感觉道理都讲得挺对的。记得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说了很多类似的建议,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做长期主义等等。为什么当走近生活之后,就发现为什么想过上想要的生活,那么难。

不知道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思维,习惯有时候按照去记住标准答案。但是生活,本就是一场没有试卷的考试。没有考题,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自己去找考题,去找答案。

都知道巴菲特他们炒股赚到钱。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个人非常粗浅的看法:他们整天研究公司,看财报,研究人性,从巴菲特从小经商早起的资本积累,和芒格最初的房地产赚到钱,两个人都不是缺钱的主,他们不用看投资人的脸色,他们到现在买的股票基本公司都是美国的--一个没有战争,和平稳定的国家,这块土地自然有时间会有好的公司成长起来。2008年,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手握大量现金的他们,趁机大赚了一笔。他们只需要看好公司,然后健康地活着就可以了。看看对比那些每天都是应对股民的基金经理,还有每个月或许每天想着怎么用好每一分钱的普通人,我们还是想想怎么先应对好身边生活的琐事来得靠谱些吧。

很多正确美好的想法,总是面对太多不确定的事情,当想法照进了现实,实现想法的造物主可能也不相信,为什么它可以成功了。有时想想,那些成功之后的人演讲,真的在讲成功背后的道理么,或许只是一场满足其他人的好奇心和当事人情感宣泄的一种形式吧。有人成功了,有人说他努力了,有人说,他做对了这件事情,有人说,他做对了那件事情,还有人说。。。每个人看到的角度都是不同的。那些要做事的人,感觉就像是一个走到没有灯光的房间,要找出那个可以开灯的按钮把灯点亮,在心里都不确定这个房间到底有没有开灯的按钮,开始了摸索,在黑暗中徘徊,在自我怀疑,在痛苦着。

愿在黑暗摸索的人们,都可以快点找到那个开关的按钮,“啪”,一声把灯点亮--光照进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