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块布,一根绳子就能做出百种花纹,她用一双手,二十年的时间专注扎染传统手工,她用一堂课,一次讲座,传承非遗文化,她就是海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海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博的工作室,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王博的扎染作品在工作室随处可见,记者到来时,王博正在进行扎染教学。

卢美霖是秦皇岛市手工艺术研究会会长,她从事的是陶瓷手工艺术,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王博,看过王博扎染后,她觉得扎染特别神奇,于是便萌生了学习的念头。“扎染它特别有凝聚的作用,我们在手工艺术研究会有很多青少年、老人,他们都特别喜欢扎染,我们一群人用这种快乐的方式去感受艺术,然后大家共同创造这种幸福感,这个感觉让我觉得非常好。”卢美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博告诉记者,在她四岁的时候,奶奶为她扎染了一件衣服,那是她第一次知道扎染。在大学期间,她学习的是艺术设计专业,2002年她有机会学习扎染课程,这让她和扎染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接触了染汁,通过学习一些技法,还有对材料,染料的一些了解,觉得越来越喜欢扎染这门艺术了。”王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扎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其工艺特点是用线把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二十年来,王博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扎染技术。王博告诉记者:“用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是边做边学,在做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好多手工艺人和手工艺爱好者,包括非遗传承人,大家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能够让我的技术和技法更深入,能够让我在手工艺术扎染这条路走的更深更广,也是通过交流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毕业后,王博成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工作之余,她不断研究扎染工艺,同时还将扎染工艺带入到课堂,在学校设立扎染课程,让同学们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王博说:“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我会尽最大努力推广这门课,同时也会做一些创新,让扎染手工艺术更能够适应现在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比如说在室内软装,在这个服装服饰设计方面,都想有一些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博告诉记者,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扎染的魅力所在。为将扎染工艺传承下去,王博还定期在岛上书店、集发观光园等地开展手工扎染讲座,推广扎染艺术,看到很多人对扎染感兴趣,王博的心里很高兴,“我没想到当时还有外国的国际友人,他们用蹩脚的汉语,我用蹩脚的英文,我们交流了好长时间,我发现他们对手工扎染这门艺术特别感兴趣,他们还带了一些说要送给朋友,当时我就想,原来手工扎染它也能够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传播出去,让国际友人通过扎染作品来了解中国,了解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王博创办了“娇染坊”手工扎染工作室,把扎染艺术导入纤维艺术课堂教学。2015年,王博加入了秦皇岛市手工艺术研究会。据了解,秦皇岛市手工艺术研究会是由秦皇岛市热爱手工艺术并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发起的,致力于传承与融合东西方传统手工艺术。王博也希望可以和更多的手工艺人合作,不断创新。王博说:“比如说一个雕刻很精美的葫芦,上面缠着一条手工扎染的丝带,或者陶艺的一个盘,上面铺着手工扎染的一个垫子,再或者我们都知道冷兵器的刀剑,如果在兵器或刀器上能够看到我们棉麻做的扎染作品一定很漂亮。所以我就想把娇染坊手工扎染的手工艺术做精做细,然后做更多的尝试和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王博被评为海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她又被评为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此殊荣后,王博感觉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同时,她也更加坚定,要努力做好扎染这门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人。“我希望我的娇染坊手工扎染项目和所有爱好手工的手工艺人们,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家能够一起努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希望能够让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媒介,能够让全世界认识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术。”王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