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生活,健康是基础。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眸,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沿着建设“健康阜新”的主线,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标准高、功能全的卫生基础设施,完善了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强化了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加快了信息化建设进程。一项项扎实举措,带给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和身心健康的保障,让百姓共享“健康红利”。

“我这个年纪去市里的大医院跑不动,在这儿住院设备齐、报销多,环境也不错,特别方便!”这是家住阜蒙县东梁镇的吴大妈前段时间因突发哮喘被家人送到东梁镇中心卫生院救治后的感叹。过去很多农村百姓遇到急病,因为家附近的卫生院设备不全,抢救水平不高,都要到市里的大医院排队看病。如今,这种争相去大医院看病的情况得到全面改善。

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市卫健委强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175家,实现每个乡镇都拥有一家卫生院,切实保障农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不仅是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城区医疗设施与服务水平也不断精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重点专科3个,省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21个。全市医疗服务涵盖防疫、妇幼、医学教育、卫生监督等方面,形成“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服务圈,提前实现每万人口平均拥有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医疗改革,关乎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以“深化医改、改善民生、群众满意、和谐发展”为统领,全面启动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报销范围。2017年8月26日零时起,全市24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启动以药品零差价为标志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利用挤掉药品虚高价格腾出的空间,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破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机制,真正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坚持“一户一扶、一人一策、一病一方”工作思路,对大病、慢病患者全面落实签约服务等惠民行动,动态把握贫困户健康状况、精准用药、精准管理。全市9.7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加至30种。市级大病定点医院402名医生与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患者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12家县区定点医疗机构350名签约医生与全市2.8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慢性病患者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群众少生病、看病少跑路、治病少花钱”目标。

为百姓保健康,必须要有良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我市修订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13部,成立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六大类11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2020年初以来,市卫健委按照国家、省、市疫情防控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机制强化应急处置,精准分析信息,妥善处置疫情,得到国家、省督导组高度认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市卫健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强化隔离场所和疫情卫生监督管理,通过信息赋能疫情防控,筑起全方位、立体式严防境外、域外输入的“防火墙”。

数字赋能,“云上”惠民。近年来,卫健部门聚焦“智慧医疗”,积极构建“云医疗”服务体系,已逐步建成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等多项业务应用的卫生信息平台;全市县级以上医院已实现互联互通;预约挂号多种方式全面启动;6家医院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中心接入省远程会诊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医疗”服务作用;全市首个互联网医院经省级认定开始运行;妇幼健康云平台运行,实现了对危重孕产妇的全面管理,提升了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保健服务。

民族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十年来,我市中蒙医药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中蒙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得到明显提高。国家民委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认定阜蒙县为“蒙医药发祥地”。市中医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阜蒙县蒙医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加挂辽宁省蒙医医院)。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蒙医养生保健基地、集团建成,医养健康产业走向体系化。全市逐步建成以市中医医院、阜蒙县蒙医医院为龙头,两县中医医院为两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的三级中蒙医药服务网络。

“病有所医”惠民生,“医有所惠”谋民利。一份十年的民生答卷,书写着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也奏出了“健康阜新”建设的崭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