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给孩子买各种礼物。从小到大卖个不断,小到小玩偶,大到机器人,是个玩具应有尽有。他们出于疼爱孩子,只要有钱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自己觉得好看好玩就买回来。我一个朋友的小儿子,他的玩具甚至堆满了一个小房间。
我出身农村的穷苦人家,我可没有福气拥有这么多好玩的玩具,然而我也拥有其他人可能没有的珍贵礼物。
- 信仰要有行动。
- 一生勤劳朴实的奶奶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信仰”。
- 一生勤劳朴实的奶奶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信仰”。
奶奶算是一个没有皈依的佛弟子,自我记事以来,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她就给佛祖还有观世音菩萨叩头上香,嘴里念念有词,后来我才知道她念的仅仅是一句“吽麻尼叭咪吽”。愚昧无知的我,那时还认为奶奶就是迷信。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这是奶奶的信仰。
奶奶自始至终,过着规律的生活,早早地起床,洗脸漱口,然后给她的信仰叩头上香,每天如此,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
奶奶没有文化,托人抄来一些经书,让我给她念。课余饭后,我就给她念,念得时间久了,我就厌烦了,因为我搞不懂这些经书里到底写的是什么意思。我想奶奶也肯定不懂吧,我小学生都不懂,她没文化肯定不懂啦。奶奶见我厌烦了,就让我去玩耍,自己一个人在那凭着记忆又开始念念有词。
奶奶不会说豪言壮语,更不会说那些至理名言。她却用行动告诉我,人要有信仰。而且,信仰是要有所行动的,不能光说在嘴上,光说不练,那不叫信仰,那是信口开河。
- 读书的乐趣。
憨厚耿直的父亲不识几个字,但是让我爱上了读书。
我的父亲和奶奶一样,也没啥文化,只是上了个小学二年级。在我小时候,他会经常给我买一些他认为的儿童读物,包括动漫啊,绘本之类的,还有小人书。其实,我不喜欢那些图画之类的,我喜欢小人书。童年的记忆里,看得最多的小人书就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再后来,看小人书不过瘾了,我就看小说,不敢正大光明的看,背着老师和大人偷偷的看。那个时候,几个同学手里传阅最多的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直到现在,我还是特别喜欢读纸质的出版物,感觉就是在读书,那种手里捧着书,或躺、或坐、或卧的阅读乐趣不是看电子书所能体会到的。这种阅读的乐趣,爱读书的癖好,就是父亲偷偷给带来的,我很喜欢这个独特的“礼物”。
- 忍让不是软弱。
母亲是个任劳任怨的农村妇女,她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忍让”。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母亲和父亲也不例外。父亲嗜酒如命,所以经常喝醉酒。回到家里就胡言乱语没个消停,有时甚至会痛骂母亲的不是。我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瞎折腾,又不敢做声,只好回避。如果是夜里,我只能趴在被窝里,捂住耳朵,装作没听见。白天还好,我去学校了,要么跑出去玩了。但是,母亲没法逃避。她要听父亲的唠叨,甚至是无理取闹。然而,母亲很少发脾气,还好言相劝。有时候还半夜三更给父亲做面条吃,因为母亲知道,但凡是父亲喝醉了,肯定是没吃饭,所以,半夜三更给醉酒的父亲做饭是母亲的家常便饭。
那个时候,我觉得母亲太软弱可欺了,她完全可以反抗父亲嘛!当我长大了,我才知道,母亲不是软弱而是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很多时候,很多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彼此不让步而导致的。
闯荡社会很多年了,之所以平安无事,也是拜母亲所赐。很多事情上我都忍了,要不然可能就天天打架了,那后果不堪设想。忍让不是软弱,强硬也不是英雄。
- 小女孩的慈悲。
一个小女孩的慈悲心让我终身难忘。
很早以前,出门在外,认识了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有一次,我去串门。她爸爸去菜市场买回来一条鱼,准备做鱼吃。当时正赶上孩子们放学回来。老李见状,赶紧让我带他女儿到外边玩耍,我不晓得为何,就带孩子去外边玩。可是,他女儿不玩,硬是闯进了厨房。然后,我就听见了她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我赶紧跑过去,以为发生了什么。原来,小女孩不许她父母杀生,别说鱼儿了,连小蚂蚁也不让踩。
我很好奇,就问小女孩,为啥不能杀鱼啊?她哭着说,“鱼儿也是命,你凭啥杀它啊,它也有爸爸妈妈,它也有自己的小宝贝,把你杀了,你爸你妈不心疼啊……”她拉着哭腔说个没完没了。“啊!这个……”我竟然无言以对。
我自认为自己也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然而我却为了自己的口福要杀鱼儿吃。什么是慈悲呢?也许小女孩根本不懂什么是慈悲,但是她的做法却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所要奉行的。时至今日,我也不去杀生,每当看到杀猪宰羊我就想起了那个小女孩。
小时候虽然家境贫寒,没啥玩具礼物收藏,但是,廊檐之下也放满了我的玩具,什么铁环啊,弹弓啊,石头啊,自制的火柴枪啊,跳绳啊,自制的滑板车啊。如今这些东西早已不知所踪。真正被我收藏的礼物不是这些物质的东西,而是奶奶给我的“信仰”,父亲给我的“读书的乐趣”,母亲的“善良忍让”,还有小女孩的“慈悲为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