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戴河区牛头崖镇牛头崖村,王艳琴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她28年来精心照顾家人,对瘫痪在床的丈夫和行动不便的公公不离不弃,赢得了大伙儿的赞誉。“村里人都说我娶了个好媳妇。”丈夫陈志东爽朗地说。

王艳琴24岁那年,与同村的陈志东喜结连理。王、陈两家住得近,两人可谓“青梅竹马”,两家人知根知底,互相帮衬,其乐融融。1991年孩子的出生,更是为这个温馨的家庭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原以为生活就这样一直幸福下去,然而,1995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落到这个家。丈夫陈志东在工地上打工时,不慎被钢管砸伤,经过抢救得以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中枢神经折断,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觉,造成高位截瘫。老人们经受不住打击,纷纷病倒,公公更因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当时只有29岁的王艳琴看着5岁的儿子和一家子需要照顾的至亲,她擦干泪水,默默地扛起了所有。

白天,王艳琴跟着村里施工队打零工贴补家用,晚上在家跟着婆婆照顾俩病人和孩子,她经常整夜守在丈夫身边,每隔1小时为丈夫翻身一次,给他按摩身体,以免肌肉麻木。婆婆高凤兰看着儿媳像陀螺一样又苦又累,心疼得不行,她告诉儿媳:“你想再找就找,那是你的自由。”王艳琴听后流着泪对婆婆说:“您说什么呢,我不能半路扔下志东,咱不干那事儿。”

由于长期躺卧在床,陈志东身上起了巴掌大的褥疮,王艳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为了给丈夫治好褥疮,跑遍当地所有的医院寻医问药。发现治疗效果不好后,她又开始自己研究治疗褥疮的方法。4年后奇迹出现了,丈夫巴掌大的褥疮真的愈合了。在家庭温暖的感召下,陈志东身体逐渐恢复,慢慢学会了做饭、烧水,能够帮着媳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15年,71岁的婆婆因心梗去世后,家里的重担落在了王艳琴一个人身上。白天家里离不了人,王艳琴只好放弃打零工,改到镇上的烧烤店打工。她每天4点多起床,先把丈夫、公公的脏衣服、床单洗了再做饭。丈夫能自己吃,公公得一口一口喂,她只能匆忙扒拉一口早已凉透的饭菜。下午3点再准时赶到烧烤店工作,总是忙到夜里12点才能回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毫无怨言,再难也会带着笑脸。“从没看到她愁眉苦脸过,总是一心一意地为这个家。”村里人都是这样评价王艳琴。丈夫陈志东也说:“我媳妇性格好,利索能干,这些年多亏了她……”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用小半生的时间诠释了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含义,用无私的奉献和乐观的坚守面对苦难,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天,谱写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动人旋律。

记者:马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