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炎炎夏日已经奄奄一息了吗?

降温的方法来了:

正是心静自然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的训话,编辑成《庭训格言》。其中,有一则训文,就叫做《心静自然凉》,大概意思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就不会热。

“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

这则训文还提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古代皇帝还是很有养生洞见的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追溯到源头,这句典故是出自哪里呢?

这要回到唐朝我们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这里了。

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

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白居易对这事有所感悟,于是作诗一首: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就被沿用至今,也成了道家的哲学术语了。

本义是说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乃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

后来,用来指在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素问·灵兰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静自然凉”的“静”有清静安宁的意思,引申为心无杂念、安闲清净,体现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的境界。应做到内无所忧,外无所扰。保持这种状态时,人体五脏气血才能走正常轨道,达到阴阳平衡,自然也就不会感到闷热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告诫我们:“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泻,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太阳散发光与热,地面的热度也往上蒸,天地之气上下融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是万物繁荣的季节。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发怒,使阳气得到宣泄,让心中无存郁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天,与万物合一,使气机宣畅,通泻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天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好多古籍都可以看出我国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自然生生相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一个这里的实际方法是,以汗为凉,将浑身的汗水,想象成冰天雪地的雪水,然后你正在雪地里面打坐。

满天下起了雪花。你在雪地里打雪仗,雪水从你脸上滑下来

想象你在冰天雪地

将两个感觉合而为一,

随着心静下来,

看看是不是有凉快下来的感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