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广西、云南、河北、山东、陕西、辽宁、重庆等地烂尾楼业主们集体停贷断供,属实是面对烂尾的无奈之举,老百姓图的只是个安居乐业,但凡还有希望也不会采取这种激烈做法。
这次“强制停贷事件”将载入史册,标志着房地产最终还是硬着陆了。
一、大量烂尾楼是房产泡沫的必然结果
开发商拿地盖房,拿到预售证后销售房产,挪用预售资金继续拿地盖房,玩的是高周转、高杠杆的游戏,不少房企实际负债率超过100%,五个盖子盖十个缸,高负债导致了高脆弱性,当出现房价无法持续大涨、经营问题导致周转不灵和政策要求降杠杆时,房企资金链断裂是大概率事件,资金链断裂导致停工,大量烂尾楼就是必然结果。
开发商畸高的负债率、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房地产暴雷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影响面大,会引发经济、金融和民生的多重问题。
这个情况政府前几年已经预料到了,房地产泡沫已堆积了巨大的风险,所以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房住不炒”开始主动刺破,通过“三道红线”、“五档分类”、美元债监管等政策,中央希望逐渐降低房企杠杆,将风险逐步释放和消化,实现软着陆——这个过程就像一场高精度的“外科手术”,需要精准掌握节奏和力度,稍快一点或力度稍大一点,“人就没了”。
据广发证券研究估计,目前违约房企停工面积平均占比20%左右,违约房企占行业总产能的比例约25%,估算行业停工面积约为行业施工面积97亿平米的5%左右(较高估口径),总量约为5亿平米。从潜在受影响的银行资产看,假如停工5亿平米,按照1万/平米的价格测算,对应资产价值5万亿,若都是已售项目、平均首付比例60%,则对应2万亿按揭贷款。
如果不是已经在政府主导下缓释了几年风险,而是任凭开发商继续加杠杆玩下去,等到泡沫破灭时,房企破产、烂尾情况及金融风险会远超现在。
为了稳经济,最近三个月多地政府大幅放松了地产政策。但在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对“外科手术”的干扰下,房地产最终还是硬着陆了。
二、痛定思痛、锐意改革
硬着陆确实很痛,政府部门要痛定思痛,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坚持改革、做长期正确的事。
(一)中央牵头,妥善解决烂尾情况
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郑州未交付的问题项目达25249套,占比28%,在大中城市里列第一;长沙、昆明未交付问题项目分别为28139套、10976套,占比均超过20%;重庆、南宁、盐城、武汉等未交付问题项目占比也都在15%左右。
多省总共20万套烂尾房,对应几百万人口和数万亿房贷,是极为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金融问题,已不是地方政府能够各自解决的了,需要中央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统筹协调。
这事解决起来非常不容易,但再痛也得尽快妥善处置,否则事件持续发酵之下,老百姓对于买房会更加谨慎,更多资金会抽离地产,集体断供也会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负循环不断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届时再救的成本和难度会上升一个数量级。
(二)逐步取消房产预售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住宅供应面临着短缺严重的困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到7平米,全国性的房荒催生了对于加速城镇住房建设的强烈需求。
1994年7月颁布《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正式确立了商品房预售制度。同年11月,住建部颁布了《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自此,商品房预售制度正式登上中国商品房市场的历史舞台。
预售制度极大缩短了房企现金流回笼的周期,提高了周转速度和杠杆率,为快速解决房荒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预售制度已经完成了特定历史使命,继续施行弊大于利。但立刻取消又会导致大批房企资金链断裂进而产生更多停工烂尾,制度改革需要逐步施策,拉长周期,以较小代价在十年内逐渐将其转变成“现房销售制度”。
(三)加快经济转型
房地产确实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转型已迫在眉睫,必须降低经济和财政对地产的依赖度。
在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速下行、大量企业裁员,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已经变了。
经济发展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式。
在必须降低地产依存度的形势下,政府需要持续进行经济改革、促进发展,挖掘经济潜力,最终实现居民收入增长。改革转型总是会痛的,不能痛了就开倒车,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希望百姓们身有所居,心有所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