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四川省盐亭县黄甸镇利和村9社的标准化蚕房里,忙碌的群众正在喂春蚕、修补方格簇。“今年我们又建成了两处标准化蚕房,进一步做大蚕桑主导产业,抱团做强优势产业,推进富民兴村目标的实现。”利和村党总支书记王益介绍。

盐亭县黄甸镇利和村以稳粮增收为抓手,着力发展做大蚕桑主导产业,利用养蚕“下足料”循环发展优质粮油、杂柑、蚕桑、水产等,实现合并前的盛水村、汪沟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以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的实效,增添乡村振兴的活力。

蚕桑产业唱主角增收聚力凝民心

“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村里的老年劳动力只耕种了优质良田,烂泥田、灌溉困难的二三台土地都被撂荒了。村干部通过微信群、召开群众坝坝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治理撂荒地,发展传统的蚕桑产业和水产养殖,走活了产业兴旺这盘棋。”利和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杨绍军说。

产业要发展,销售是关键。为了带动村民致富,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前往涪城天虹等地参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与有关公司签订了蚕茧保底销售合同,保障村民收入不落空。同时发动34名乡贤众筹300万元,创办盛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运用治理的撂荒地、流转群众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等土地资源,建成蚕桑产业园1000亩、生态鱼塘200亩、小蚕共育服务中心1处和标准化蚕房5处5500平方米。村“两委”探索“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两种发展致富模式,建立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密切了各方利益关系,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全力做大做优传统的蚕桑产业,仅2021年蚕桑产值达到70余万元。

“我们春蚕喂养高峰期,日用工量达80余人,包吃包住每天还能挣到80元的现钱。不仅解决了我们村剩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还吸纳了三元、五龙等地30余人前来务工。”村民候茂芬说。

通过蚕桑产业发展以及群众土地入股、务工等形式,利和村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产业发展兴旺也带动了新型经营主体来村投资兴业,村集体经济通过入股(企业)分红、闲置资产出租等形式,进一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预计2022年收入达到10万以上。

产业循环添活力

利和村针对新合并村产业发展差异大的实际,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味滋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原汪沟村流转土地930亩,成片种植杂柑,套种海椒、大豆等经济作物。邀请黄甸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对养蚕产生的“下足料”进行科学分类和发酵,将蚕沙用于鱼类和牛羊喂养,蚕米子用着优质粮油、杂柑、海椒、大豆等农作物的肥料,既减少了种养殖化肥的投入,又提升了农作物和家禽的生态品质,在推向市场时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循环农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种养殖习惯,既解决了蚕桑合作社的难题,又带动了种养殖业的发展,并节约了种养殖成本,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做大蚕桑产业的激情。目前,全村培育种养殖大户16户。”利和村干部汪远国说。

完善设施补短板夯实基础促振兴

随着乡村产业的抱团发展,增收的实效带给群众满满的幸福感。群众主动参与村域环境整治、文明创建、扶危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进一步提升了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得到传承发展。

村“两委”抓住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热情高涨的机遇,整合对上争取、乡贤众筹和群众自筹资金,实施武引盛水农渠、田间灌溉渠系等项目,新修村社水泥道路26公里,改造高标准农田800余亩,精修山平塘5口。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全村90%以上农户实现水(集中供水)、电、路、气、讯“五通”,乡村振兴底部基础更加夯实。

“我们在稳住粮食基本盘上综合施策,以主导产业撬动优质产业抱团发展,在富民兴村的目标上迈出了一大步。并以党员为骨干,建立‘114N’网格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与公益性岗位相结合,全村呈现‘路畅、景美、文明、生态’的美丽新面貌。”王益说。(通讯员 冯兴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