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粮食价格波动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稳定。在粮食市场化改革前,对粮食价格的调控主要采取政府主导的价格调控方式,粮食价格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波动范围内。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政府通过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对粮食价格的调控方式逐渐由行政手段转为市场化手段,粮食价格形成主要通过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与此同时,粮食价格作为“百价”之基,不仅会通过直接效应影响食品成本进而影响食品价格波动,还会通过间接效应引致其他非食品价格波动,进而对商品价格产生基础性影响。
对于拥有14.1亿人口的中国而言,稳定粮食价格与整体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厘清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研究学者们综合运用相关性检验、协整检验、VECM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在消除自相关和异方差影响的基础上,对1979—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粮食价格指数共计42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总体上粮食价格波动幅度相对更大。
2.在短期,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间的关系存在较强时效性,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变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远远高于粮食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虽然粮食价格上涨是普遍现象,但并不是直接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产生变动的原因。
3.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在VECM模型中得出了长期内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这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论一致;当系统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会发挥反向修正作用机制,将系统拉回长期均衡状态。
对策建议:
1.当前全球尚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复苏乏力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居民收入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升的情况下,政府应继续大力稳定粮食价格,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多措并举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2.加大对居民消费商品价格的监测力度,同时增加食品消费补贴,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加强动物养殖和植物种植,保障市场基本消费品供给,避免粮食价格剧烈波动。
3.加强对粮食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监管,着力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价格信息披露机制,科学引导居民消费,切实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4.适当调整粮食类商品在CPI中的占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类中粮食商品的消费占比呈下降趋势,包括现有CPI分类结构均已难以充分反映中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粮食类商品在CPI中的占比,能够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