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峨蔓有座起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宗祠,当地称下浦祠堂,由上浦村、下浦村、沙塘村等村子的村民兴建,其宗族源流可追溯到15世纪初的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蒲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叶,广州南海有个叫蒲杰的人来海南经商。久而久之,便定居在了儋州。之后,他的儿子蒲玉叶落籍在了笔架山下,是为峨蔓地区肇基始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祠先后经历过多次重新,现今悄然坐落在一片林荫之下,主体结构由峨蔓当地黑色玄武岩建造,栋、梁、门、窗等雕刻精致,从里到外透着一丝悠悠的古韵。宗祠前刻立着蒲玉叶公半身像,公眼神深邃,望向远方,背依宗祠,恰如蒲氏宗族的人文地标,连接了千百年来的蒲氏子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读蒲氏宗祠,你会发现很多细节,比如宗祠内有副对联如是说到:虞庭望重师成逊让岐嶷功德流传绵统绪,宋代名联科甲簪缨昆弟后先济美蔚云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幅长联,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祠堂期间,分别由玉叶公第15代孙、沙井村人蒲峻封拔贡和第16代孙、上浦村东福坊蒲剑(号龙泉,字甫铭,又号瑞午,曾任徐闻训导、雷府教授)先生撰写。再继续探寻两位先人的故事,又会引出一段段人文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距离上浦村不远的下浦村,也有座蒲氏祠堂,当地称为下浦祠堂,坐西北朝东南。清宣统年间(1909年),由蒲允懋主持、全村蒲氏后裔孙出资合力重修。曾于1947年,被国民党第十八大队侵犯峨蔓革命老区村庄时纵火焚烧。之后,经历过多次重修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蒲氏宗亲再次捐资聚力,重修了祠堂。今天的下浦蒲氏祠堂是座由前、中、后三厢(廊)构成旧式四合院,规格宏大,气势不凡。为了缅怀先祖,在新修祠堂内外,至今还能见到许多古祠堂留下的建筑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浦蒲氏祠堂高悬着一块“帝师宗派”的匾额,初次见很容易让人不知所云,但仔细寻访蒲氏宗族文化后,方能豁然开朗。原来,蒲姓源自虞舜,夏朝封舜之后裔于古邑蒲阪,因以地名为氏;远古贤者隐士、舜帝之师蒲衣子,乃历史上首位以蒲为姓氏者。蒲氏至此常以“帝师宗派”自居,国内一些地方的蒲氏宗祠,也成为“帝师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浦村蒲氏开村始祖可以追溯到15世纪中叶,从上浦村迁居于此的蒲贵公、蒲琏公。可以说,上浦、下浦的蒲氏宗族源流一脉相承。与上浦村一样,下浦村蒲氏在历史上也出了许多贤良志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公才,1908年出生于儋州市峨蔓镇下浦村,原名蒲广言,先后参加过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枣庄战役、淮海战役、渡海战役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他任工程兵南京工程学院顾问,投身国防科研项目,为维护国家和平和安定奋斗终生。今天的下浦村村内还留有将军的故居,陈列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史料,记录着将军为国为民的革命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南,宗祠是了解宗族文化和地方人文的重要窗口。儋州峨蔓上浦、下浦两座蒲氏宗祠建筑考究,结构宏伟,工艺精湛,集雕刻、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风水堪舆等于一体,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宗族文化渊源,是了解、认识海南蒲氏重要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