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徹也用18650电池做的手枪背刺了安倍晋三,马斯克用18650电池开启了电动车的未来,这也许就是世界的参差。

一、出道即折腰

一、出道即折腰

我们大概都知道世界第一辆汽车是德国人本茨发明的,他为人类开启了出行革命。可是没人记得早在13年前,英国就造出了第一辆电动车,可惜出道即折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末,电动出租车也曾穿梭于包括伦敦、纽约等大城市的街头。

然而准备燎原的小火苗刚开始烧,就被马车上的排放物给浇灭了。

马车夫们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升维打击,矛头直指电动车的故障及由此引发的事故,直接把伦敦电动车出租公司给挤兑破产了。

新事物总要得经受住旧事物的摩擦,就好像出租车公司竭尽所能地丑化打车软件一样。

万众期待的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巅峰对决,因马车的意外搅局而被迫推迟了百年。

当时,在噪声、尾气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燃油车对电动车几乎没有优势,更别提对马车了。

直到大量油田被发现,石油价格暴跌,亨利 福特的流水线赶巧把燃油车价格打到了白菜价。

至此,受困于羸弱的电池技术,电动车只能遥望着燃油车的尾灯,看着它呼啸地制霸整个20世纪。

二、猥琐发育

二、猥琐发育

20世纪60年代,在美苏太空争霸的背景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狂点科技树,搓出了为月球车提供动力的氢燃料电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氢的存储和运输问题很难大规模商用,这条技术线后来被日本一条路走到黑。

电动车支撑性技术虽然有了新的突破,但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新的技术突破和政策刺激。

进入70年代,在石油危机和环保议题的牵引下,发达国家纷纷颁布法案,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电动汽车再次吸引了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目光,而这其中,通用的EV1车型应该拥有姓名。它集齐了最顶尖的三电技术、大量应用复合材料以及科幻感的外观,它几乎就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石油公司和燃油车企的游说下,政府放宽了所谓“零排放”政策。面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通用含恨放弃了曾斥巨资打造的EV1。

讽刺的是,当通用再次推出纯电车型的时候已经是2007年,“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已经错失身位。

从eBay赚得盆满钵满的马斯克,在对电动车的一致唱衰中,坚定地投资了一家硅谷创业公司——特斯拉,并最终踢掉了创始人接管公司。

很多人鼓吹马斯克的“技术奇迹”,却忽略了他精准的入场时机。

当时,电动车行业处于低谷,反而帮助马斯克低价扫货。早期的Roadster跑车,从底盘到三电都大量应用了现成技术和商用成品(比如前面提到的18650电池)。

趁着美国传统汽车企业的衰落,马斯克仅用不到5000万美元就把价值10亿美元的汽车工厂收入囊中。

就这样,特斯拉几乎不费吹灰地跨过了车企的两道坎,技术和生产。

乘胜追击的马斯卡准备憋个大招,期间几乎穷得要当裤子,迫于生计特斯拉只得临时兼职技术供应商,帮老牌车企搞电动车,勉强才没有凉凉。

后来,美国能源部近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让特斯拉彻底土鸡变凤凰。在2013年,特斯拉的大招Model S问世。

三、微操大师

三、微操大师

特斯拉能熬过最艰难的创业阶段,离不开“美国体制”的呵护。它发轫于美日贸易战,主要通过公关、监管和司法的手段为美国企业保驾护航,对海外竞争对手实施精准打击。

丰田的油电混合车型普锐斯一度在美国独领风骚,丰田甚至勾勒了未来向氢燃料汽车过渡的技术路径。结果想得挺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出手即王炸,踢爆了丰田的“脚垫门”。

自认为已经“身经百战”的丰田,赶忙召回380万辆汽车,这一规模刷新了丰田的历史最好成绩。

然而,“脚垫门”只是一道前菜。通过NHTSA的微操,“丰田脚垫门”直接升级为更能煽动公众情绪的“丰田踏板门”。

蒙圈的丰田,只能把召回规模扩大至900万辆,多个热销车型也被暂时下架。

通用和福特趁机接盘,为丰田客户置换旗下新车提供现金补贴和优厚的贷款。

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并没有。NHTSA进而宣布2010款普锐斯制动系统存在失控可能,建议停用。微操大师终于图穷匕见,剑指丰田的混动汽车。

被教做人的丰田方才幡然醒悟,赶紧宣布与当时还在苟活的特斯拉达成战略合作交差了事。幸福来得太突然,原本只是“气氛组”的特斯拉直接换上氪金装备,在丰田的赋能下脱颖而出。

后来,艰难“解套”的丰田,在北美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几乎就再没翻出花来。

四、决战之地

四、决战之地

马斯克做梦都能笑醒,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审批手续一路绿灯,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9个月,同时还附赠低息贷款和低价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始于2018版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取消了外商独资制造电动汽车的限制,引得当时汽车行业“狼来了”的哀嚎声一片。

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通过行业竞争,淘汰一部分骗补摆烂的车企,为国内电动车企业优胜劣汰腾出了发展空间;受益于特斯拉的国产化,国内供应链也得到快速发展。

每每特斯拉曝什么“黑科技”,都会被包装成马斯克无与伦比的洞察力的产物。

实际上,特斯拉的汽车研发更接近互联网公司的套路,想法先通过工程尽可能实现,然后在用户反馈中快速迭代。

而非传统车企如匠人般精雕细琢,某种程度上,把用户当成“测试员”的做法往往有利于企业采用更激进的解决方案。

而这套互联网玩儿法,在卷到不行的中国玩家眼里简直洒洒水。

结果,聚齐了市场、供应链和方法论的中国电动车企业一顿操作猛如虎,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直接突破300万辆,占据全球一半的市场。

电动车与燃油车的终极对决,受限于电池技术依然不知何时上演,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延宕百年的轮上之战注定会发生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