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区坚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依托“思政引领+人才培养”“基层治理+优化服务”“对口协作+交往交融”的“3+模式”,促进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更为频繁,互嵌式就业创业模式全面推进,交往交流交融深度拓展。创新载体、丰富形式,不断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再创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思政引领+人才培养”

让民族团结入脑入心

崇川区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各街道(开发区)成立少数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均设立“民族工作站”,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少数民族工作网络。将民族工作列入社区党建,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六进”活动,利用“教育之乡”资源,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类院校班团文化建设,各街道(开发区)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政治优势与资源优势,协助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打造“红石榴家园”“红石榴警务服务站”民族工作阵地,不断加大民族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区维族民警乃合买提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优秀教师朱全中获评“全国民族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理事、石榴籽爱心公社负责人黄妹华获评“民进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基层治理+优化服务”

让城市生活和谐美好

社区是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最小单元。崇川区不断探索基层民族事务服务治理新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融入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最大限度凝聚和引导辖区各族同胞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运用“大数据”动态了解少数民族人员流动、生产生活情况,精细掌握辖区少数民族同胞现状及需求;依靠“铁脚板”深入走访摸信息、问需求、听诉求,关爱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同胞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通过“网格化”开展信息采集、隐患排查、风险防控等工作,整合辖区楼宇、高校、社团等资源力量,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法规普及、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崇川区《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 提效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成功经验在《中国统一战线》《中国民族画报》等国家级媒体刊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对口协作+交往交融”

让共同富裕真实可感

崇川区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通过市区协同、各方合力,组织开展“山海情、同心梦”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结对帮扶系列行动,截至目前,已有203个南通家庭与新疆伊宁、贵州占里等地的民族家庭成功结对。区民促会定期组织文峰街道“石榴籽爱心公社”、新城桥街道“欣欣然”亲子俱乐部、唐闸镇街道“大南同心社”等社会团体赴青海、贵州、新疆等地区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开展苏陕对口协作,与汉中市宁强县在资金支持、干部交流、人才支援等领域紧密联动,合作工作成效显著。崇川讲坛开办“陕西宁强羌绣非遗文化”专题讲座,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积极吸纳“民族8省区”各族群众来通经商务工,推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强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助,进一步打造民族工作崇川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