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7月3日,比亚迪新王登基。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全球出货量超过特斯拉,跃居世界第一!

正是这家神一样的企业,在2021年下半年来到济南,设立了比亚迪汽车工业园。

新能源汽车,当前中国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全村希望。一条赛道,却牵扯起电池、材料、芯片、功率半导体、车联网、人工智能等N个硬科技产业,足以为一座城市构建起极具扩张力的科技和经济骨架。

因此,新能源汽车,争夺的不是项目,不是产业,而是未来。

现在,正是刻不容缓的窗口期。

所以,济南和比亚迪下起了一盘快棋。

2021年12月28日,比亚迪以10.31亿元在济南起步区拿地2946亩。仅仅半年时间,比亚迪相继在济南闪电布局了电池、芯片生产基地以及汽车产业园。

这已经不是产业链,而是产业网了。而其背后贯穿交织的两条主线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一个是城市竞争。在培育影响城市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新兴产业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无疑最为火热。各大城市围绕这张“车票”明争暗斗,招商大战此起彼伏。

另一个是产业竞速。2022年,各种因素交汇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出现更多变数,这使得比亚迪必须快速布局。这个时候,大就是基本面,大就是性价比,大就是竞争力。

两条主线相互博弈,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座城市与一个新能源车企巨头的深度绑定,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济南和比亚迪之间能否演绎出“合肥模式”?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上海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汽车规模正在崛起,常州依托新能源电池再次起势。

济南,则低调地承接了比亚迪、吉利这样的新能源厂商的产业转移。

美有特斯拉,我有比亚迪。

济南的野心,比亚迪的创新,能否让泉城在新能源的赛道上后发先至?

缺芯潮下,济南和比亚迪下了一手快棋

缺芯潮下,济南和比亚迪下了一手快棋

比亚迪这次布局济南,全盘在下快棋。

2021年下半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济南建设工厂的消息引发关注。比亚迪陆续在济南一地投建了包括芯片、电池、汽车销售在内的工厂和产业园区。自年初项目开工以来,工程建设进展迅猛,园区内大批工业和办公楼、厂房已经初具规模,更多大型厂房正在打地基。项目进展很快。其中弗迪电池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投产,整车制造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投产。

比亚迪果断决策在济南发展,推波助澜的,是2020年底全球爆发的“缺芯”潮。比亚迪斥资50亿元购得富能半导体,是成就济南市和比亚迪和这场“姻缘”的关键点。

富能半导体是济南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重要布局,项目规划占地630亩,包括两个8英寸和两个12英寸圆晶厂,分三期建设。

这个山东省重点扶持项目于2018年9月见诸媒体公开报道,在这个项目上接连出现的两个产业大佬富士康和比亚迪,都是近两年在半导体领域最活跃的投资者。

持“第一棒”的富士康在与济南市签约后表示,将以产业基金形式服务于济南市集成电路发展,主要投资于富士康集团现有半导体产业项目,富士康先期促成一家高功率芯片公司和5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落地济南。

芯片制造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济南看准时机毫不犹豫,2019年3月动工,济南产发集团负责厂房建设,济南高新控股负责设备采购。2020年12月底首条产线建设完毕。

在这个重大项目的对外传播上,济南市极为低调。究其原因,芯片产业投资极大,成功率极低,风险极大。很多城市在芯片项目上碰得头破血流,折戟沉沙者比比皆是,比如武汉。

2021年1月27日,富能半导体8英寸产品下线后,再无“第一棒”选手富士康消息传出,反倒是因为缺芯潮,富能半导体引来众多竞购者。

富能半导体拥有现成的半导体生产线,是2006年以来国内除存量大厂扩产外,自主建成并实现产线调通为数不多的8英寸功率半导体生产线。最多时,有5家企业同时跟济南市高新区谈判,包括世界级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企业北京豪威科技。

济南市最终选择比亚迪。对于济南市而言,比亚迪拥有更强大的产业链优势,落地济南会产生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

去年8月,济南市与比亚迪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半导体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这是济南市首次与比亚迪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

8月24日,比亚迪斥资50亿元购得富能半导体。据悉,富能半导体一期建设先期已投入60亿元,包括两个8英寸厂和两个12英寸厂,而50亿收购协议中,包括先期购置的半导体设备。

同一天,比亚迪电池板块弗迪电池落户济南,四个月后又敲定二期项目。

不管“聘礼”还是“嫁妆”的成色上,双方都显示了足够诚意。

对于比亚迪而言,在济南的布局是目前产业环境下的最优选择。受疫情影响,全球化下不同地域的协同生产优势打破后,产业分工在一地聚集成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是目前最合理的集群化生产模式,并且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在疫情期间尤显竞争力。

比亚迪的“投资大年”

比亚迪的“投资大年”

但济南并不是比亚迪的唯一。

去年8月,在牵手济南的同时,比亚迪又大步进军安徽省会合肥。8月初,比亚迪先在安徽无为,也就是王传福家乡落户注册资本5000万元,年产能10GWh的电池厂;随即又在合肥圈地3918亩,投资60亿建整车生产基地,助力合肥拥抱“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梦想。

2021年是比亚迪的投资大年。

在刀片电池上,天眼查数据显示,去年8月以来,比亚迪先后新增安徽无为、江苏盐城、山东济南、浙江绍兴4家电池公司,此前还在长春投资百亿建电池厂。

比亚迪在济南的电池项目一期和二期总用地1150亩,总投资100亿,年产能达30GWh,这意味着济南将成为比亚迪刀片电池的主要生产基地。

目前,比亚迪在深圳、惠州、长沙、重庆、西安、西宁等地布局了电池厂。位于重庆的电池生产基地,年产能已提升至35GWh;投资120亿,2021年开工的西安电池厂二期达产后,加上一期总产能达30GWh。

目前,比亚迪动力电池出货量全国第二,但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突进下还是引发了“电池荒”。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已投资近800亿元扩充电池产能。

在整车项目上,目前已明确的比亚迪整车基地包括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五地。这五地中西安基地产能最大,全部投产后将达到60万辆。

从公开报道和公开渠道查到的信息显示,比亚迪在济南起步区投建的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汽车产业园,占地4000亩,总投资150亿元,如果年产能30万辆的话,将超过深圳基地20万辆产能(已投产);与长沙基地(已投产10万辆)持平;低于常州(投资100亿,未投产)、合肥基地(未投产)40万辆产能。

除去济南,这些已确定的整车基地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达到190万辆。

比亚迪一路狂奔,目的就是在窗口期做大产能,以规模优势带来的超高性价比打败对手,稳住市场地位。由于比亚迪在动力电池、芯片、电驱动、电控系统上都是自研,在性价比上已超越同行。

济南PK青岛,从资本招商到资源要素招商

济南PK青岛,从资本招商到资源要素招商

2021年,比亚迪在全国频频投资布局,或者追加投资。但早在2015年就获得比亚迪投资的青岛,在比亚迪最新一轮产能大举扩张中颗粒无收。

2015年,比亚迪将新能源山东总部、纯电动客车出口基地和电动车及储能技术研发中心项目落在青岛城阳区。这是当时山东省最大的新能源客车项目,占地1000亩,2015年5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0亿元,一期生产纯电动大客车,年产能1000辆。2016年7月首批比亚迪K9纯电动客车下线,交付青岛交运集团使用。

新能源客车市场是一块巨大蛋糕。笔者注意到,除了青岛外,比亚迪在杭州、南京等多地建大巴工厂,主要目的就是以投资换市场、换销量。

但一期项目后,比亚迪在青岛再无投资项目。倒是青岛国资2019年12月144亿收购奇瑞股权,成为奇瑞第一大股东,引发各方震动。

这个时候,正是“中国最牛风投”合肥拿70亿出手相救蔚来之时。

时隔14个月后,2021年2月,奇瑞在即墨投资230亿建整车厂,生产乘用车、新能源商用车等,达产后年产值500亿元以上。

青岛国资借奇瑞“混改”之际,以资本导入产业落地。

济南则以富能半导体这棵“梧桐树”,引比亚迪几乎全产业链式布局。

不同市场机遇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招商模式。到底哪种模式更有效率,投入产出比更高,时间能给出最好答案。

按照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要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整车产能12万辆,加上电池和电机总产值850亿,培育3-4家大型整车企业,3-4家大型关键零部件企业。

相比多方新能源产业势力角逐的青岛,济南目前拥有中国重汽、豪驰智能、吉利三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家。这种情况下,比亚迪这个自给自足的“全能型选手”落户济南,更容易获得政府资源倾斜。

从城市产业发展看,在要素资源配置并不充分富裕的二三线城市,聚焦式发展反而更容易集中资源,将产业做大做强。

谁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二城?

谁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二城?

上海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其地位无可撼动。那谁是第二或第二梯队的城市呢?

2021年,城市间新能源城市之争越发激烈。

尤其是疯传有关“特斯拉在中国选址第二工厂”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济南、青岛、长沙、西安、合肥、武汉等多个城市均在“推荐名单”,其中不乏当地主政者积极争取。

大举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不乏合肥、武汉、深圳等“优等生”。混战之下,谁能如愿冠名“新能源汽车之都”?

公开信息显示,西安汽车工业产值超百亿的企业有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其中,比亚迪是西安新能源汽车的一张“王牌”。

作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优等生”,合肥的表现更为彪悍。2020年2月,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随后入股威马汽车、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揭牌,再到今年2月吉利宣布落地独立新能源业务,合肥越发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公认的黑马。

如果仅仅对比合肥与西安,两座通过不同路径发展新能源的城市,尚未有谁具备压倒性优势。

把范围拉大,新能源产业依然是许多城市竞争的风口,西安和合肥之外,武汉、重庆、深圳等多座城市都打出了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口号。

这不难理解,在互联网经济格局大致定型的当下,所有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寻找差异化定位,并在新能源汽车上看到了求新求变的可能性。

谁能争夺到“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名头,谁就会获得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成为城市对外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的名片。

2020年以来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份均已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规模、市场占比以及市场渗透率等方面都有了具体的目标。

整体来看,差异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其中,广东率先向汽车制造业营收破万亿元发起冲击,上海则定下产量突破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的目标,追求更高的质量与效益。山东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谋求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影响力突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2025年行业产值目标是突破5000亿元。

尾 声

尾 声

对于参与到这场新能源汽车争夺战的城市来说,看见风口并追逐只完成了战争中的第一步。

风口上的猪好当,但是能不能长出翅膀才是关键。

无论何种产业风口,只有真正做到产业落地,形成生生不息的产业循环,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并带来经济和就业的增长。

虽然济南新能源名气不如合肥、西安打得响,但是依靠“富能半导体”这种资源要素式的招商,目前看来,更符合当前大产业、大产能、快进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山东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基础。这种基础优势和资源要素招商模式结合,能够更好的打通“企业-产业-区域”之间的任督二脉。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深刻理解产业大势、理解企业需求的要素招商模式,比之几张抗疫贴画、名人雅士,更能代表一个城市真正的软实力。

而这种软实力要求的不是我们有多少知名的古人,而是有多少真正深入产业的城市管理者。

在新能源这个决定性的赛道上,济南能否后发先至,不能靠辛弃疾,而要靠比亚迪。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