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可以逐渐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学生起初学习是为了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和奖励,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逐渐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自己愿意学习。当然,内在动机也有可能转化为外在动机。例如,一个孩子原本对学习本身充满兴趣,学习纯粹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但他的父母为了督促他好好学习,不断地给予他物质上的奖励,这种奖励多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会由学习知识的内在动机变成获取父母奖励的外在动机。

当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个体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辩护效应” ,也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即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则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从而减弱内在动机。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喜欢安静的老头住在郊外,他的房屋的旁边有一片美丽的草坪。有一段时期,一群孩子每天都在这草坪上踢足球。他们笑啊、闹啊。极大地影响到老头的安静。于是老头苦思冥想,希望把这些调皮的孩子赶走。老头用了很多方法,如好言相劝、威吓等,但都无济于事,孩子们每天都按固定的时间来这儿踢球,毕竟这草坪太好了。有一天,老头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方法。老头笑嘻嘻地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欢迎你们每天来这儿踢球,我非常喜欢。这样吧,为了感谢你们每天来这儿踢球,我每次给你们每人10元钱作为感谢。”孩子们很狐疑,但这是真的。老头果然每天给他们每个人10元钱。过了一段时间,老头说:“很遗憾,我这段时间经济有点紧张,我每天只能给你们每人5元钱。”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头又说: “孩子们,我最近比较穷,我现在每天只能给你们每人1元钱了。”第二天,来的孩子少了,第三天来的孩子更少了,他们都愤愤不平:“这老头太抠门了,我们这么辛苦地为他踢球,可他给的钱却越来越少。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卖命地为他踢球啊?”后来,没有一个孩子来踢球了。他们都忘了他们最初来这儿踢球是为了什么。只有老头独自偷偷地高兴,草坪上终于恢复了安静。

上述例子说明,当外在动机凸显出来时,内在动机可能因此而降低。所以我们在执行奖励的时候,应注意一下奖励的方式和方法。在保护人们的内在动机时,要尽可能避免奖励的负面影响。

为此,有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起激励作用。如果内在动机本来就低,人们对于从事某项活动没有多少兴趣,那么,奖励就成为促使人们进行此项活动的主要动力。例如,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奖励就是一个促使他学习的办法。

(2)不同类型的奖励具有不同的效果。奖励可以区分为任务性奖励和表现性奖励。前者是指只要做了事,不管做得好还是不好,都给予奖励;后者是指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来决定如何给予奖励。由于表现性奖励与个人的内在特点(如能力和努力)有关,它可能增加人们对自己内在特性的关注,所以,这种奖励降低内在动机的可能性较小,它甚至可能增加内在动机。

(3)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奖励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