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此时的天气,时而湿热多雨,时而烈日当空,总之,让人们彻底感受到“苦夏”的魔力。

古人对夏日之“暑”是这样理解的:暑,便是煮的意思,火在下,日在上,万物身处骄阳和烈火之中,便是酷暑。

此时酷暑难耐,但是这段期间对庄稼生长却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南宋文人戴复古在《大热五首》中写道的那样:“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今天的人们,热了有空调,有电扇,有冷饮,那么,古人面对炎炎酷暑,是如何消夏的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消暑》,描写的便是他如何熬过夏天,其诗曰: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端坐在窗下的阴凉处,沏上一壶清茶,静静地欣赏着院中的夏日景致:知了的鸣叫声、盛开的荷花、浓密的柳荫。

此时,白居易的小院中,没有多余的杂物,可以说陈设非常简单,正因如此,才有清风不期而至。对夏天而言,哪怕一丝清风,都是何其宝贵。

白居易认为,身体的凉热之感,不能完全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心性的调节,只要没有太多杂念,心里安静下来,也就没有那么热了,这便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吧。

白居易还提到,室内一定要少放东西,多留一些空间,这样便会感受到一种空灵与清爽之感。

白居易是一位长寿之人,这种端坐心静之法,可以让身心得到一种自我保护,真正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白居易用以静生凉的方式消暑,而李白则在夏日躲到松林中,感受松风吹佛的凉意,他在《夏日山中》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盛夏时节,李白连扇子也懒得摇,直接躲到了树林之中。他摘下帽子,脱掉长衣,将其挂在石壁上,只感觉清风习习,任由其吹过头顶。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林中纳凉的狂态,说实话太符合李白的性格了。

你是如何在夏日纳凉呢?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