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智慧,这为我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更多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早在周代,人们就提出:“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东周的管仲提出“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的观点,不仅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把保护山泽林木作为对君王的道德要求,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立为天下王”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取物以时”的生态伦理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汉代杨孚撰写了《异物志》,主张广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明清时期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指出,“天下之病”许多都是由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这些主张都充分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大自然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在顺应自然规律中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
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古以来,人类的农业生产生活主要依靠土地,因此古代许多农学家非常重视土地养护,提出种养结合的思想,主张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豆谷轮作、农林牧相结合。儒家从“仁民爱物”的核心价值观出发,要求统治者按季节节律来役使民众,避免对土地的超负荷使用。此外,古人还强调保持资源再生能力,反对采取灭绝性的开发方式。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也就是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归鸟的巢穴。《吕氏春秋・义尝》中写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指出:“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些思想主张都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思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必须摒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才有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绿色生产模式,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