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基本分类。

一级评价项目应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二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三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

二.预测与评价内容。

1.达标区的评价项目。

项目正常排放条件下,预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短期浓度和长期浓度责献值,评价其最大浓度占标率。项目正常排放条件下,预测评价叠加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浓度后,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达标情况。对于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仅有短期浓度限值的,评价其短期浓度叠加后的达标情况。如果是改建、扩建项目,还应同步减去“以新带老”污染源的环境影响。如果有区域削减项目,应同步减去削减源的环境影响。如果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排放同类污染物的在建、拟建项目,还应叠加在建、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

项目非正常排放条件下,预测评价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1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及占标率。

2.不达标区的评价项目。

项目正常排放条件下,预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短期浓度和长期浓度贡献值,评价其最大浓度占标率。项目正常排放条件下,预测评价叠加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简称“达标规划”)的目标浓度后,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达标情况对于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仅有短期浓度限值的,评价其短期浓度叠加后的达标情况。如果是改建、扩建项目,还应同步减去“以新带老”污染源的环境影响。如果有区域达标规划之外的削减项目,应同步减去削减源的环境影响。如果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排放同类污染物的在建、拟建项目,还应叠加在建、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对于无法获得达标规划目标浓度场或区域污染源清单的评价项目,需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

项目非正常排放条件下,预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1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评价其最大浓度占标率。

3.区域规划的评价项目。

预测评价区域规划方案中不同规划年叠加现状浓度后,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达标情况:对于规划排放的其他污染物仅有短期浓度限值的,评价其叠加现状浓度后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预测评价区域规划实施后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分析区域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4.污染控制措施。

对于达标区的建设项目,按要求预测评价不同方案主要污染物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的环境影响及达标情况,比较分析不同污染治理设施、预防措施或排放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不达标区的建设项目,按要求预测不同方案主要污染物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的环境影响,评价达标情况或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比较分析不同污染治理设施、预防措施或排放方案的有效性。

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对项目界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广界浓度限值,但界外大气污染物知期贡献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浓度限值的,可以自厂界向外设置一定范围的大气环境防护区域,以确保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外的污染物贡献浓度满足环境质量标准。对于项目厂界浓度超过大气污染物厂界浓度限值的,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或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广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达。

1.基本信息底图。包含项目所在区域相关地理信息的底图,至少应包括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空气保护目标、项目位置、监测点位,以及冬例、比例尺、基准年风频玫瑰图等要素。

2.项目基本信息图。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示项目边界、总平面布置、大气排放口位置等信息。

3.达标评价结果表。列表给出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及网格最大浓度点主要污染物现状浓度、贡献浓度、叠加现状浓度后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占标率、是否达标等评价结果。

4.网格浓度分布图。包括叠加现状浓度后主要污染物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布图和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布图。网格浓度分布图的冬例间距一般按相应标准值的5%~100%进行设置。如果某种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超标,还需在评价报告及浓度分布图上标示超标范围与超标面积,以及与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5.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图。在项目基本信息图上沿出现超标的厂界外延确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包括的范围,作为本项目的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包含自厂界起连续的超标范围。

6.污染治理设施、预防措施及方案比选结果表。列表对比不同污染控制措施及排放方案对环境的 影响,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

7.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包括有组织及无组织排放量、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非正常排放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