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大小多少。”关于这句话有多种理解,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大生于小,多起于少;二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三是把大看作小,把多看作少。

这3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反映了做事应有的3种态度和方法。

01 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

01 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

老子认为,“为大于其细”,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处做起。为什么呢?他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为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大事不一定一开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细小的事情逐步发展而来。

老子在《道德经》第64章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粗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来的;九层高的台子,是由一堆堆的泥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所以,要想做成大事,就要先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以一个个小事的成功汇集成大事的成功。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荀子也说:“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尽力从小事做起的一定能够做大事,从很微小的积累起一定能够达到很显著的结局。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好高骛远,总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对于小事不屑一顾,一屋不扫而要扫天下的人大有人在。一个人心里只想着做大事,而看不起小事,往往容易好高骛远,最终难以成事。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福特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看到一同应聘的人都比他学历高,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不大,但他还壮着胆子进入了董事长的办公室面试。他走进门,看到地上有一张纸就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弄皱的废纸,便扔进了废纸篓里。

他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董事长对他说被录用了,福特感到十分惊讶。董事长解释说,前面几个人学历虽然比福特高,但是他们眼睛只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将来做事会忽略很多小事,是不会成功的。而福特的眼睛能看见小事,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做大事,所以才录用他。福特后来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

有一个定律叫1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断重复坚持做同一件事,把细节做好,做1万个小时以上,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任何远大的目标,只有认真落实,才可能达成目标。想要做大的事情,就得从小的事情做起,一步一步来,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操之过急,要顺应自然,循序渐进。

02 要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做

02 要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做

做成大事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一系列的小事构成,许多大事看上去很大,做起来好像困难重重,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大事可以拆分成一个一个的步骤,完成这些小的步骤并不难,一步一步地去做,就会发现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不知不觉间做成了大事。

正是由于大事是由一个个的细节组成,任何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对全局都产生影响,要把小事看得很重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

成就大事不能忽视细枝末节,不能因为其小,不够重视。有时候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却决定了大事的成败。

1485年8月,英王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争夺王位,而展开决战。决战出征的前夕,查理三世的马夫正在为他的战马钉掌,当正要钉马掌的最后一颗钉子时,军号声响了,马夫牵起战马就要走,铁匠劝说他等一等,缺少一根钉,马掌会不牢固的。马夫说却认为,少一根钉子无所谓,不听劝告就牵马走了。

两军交战正酣时,查理三世的战马一只马掌突然掉了,马失前蹄,他从马上栽倒在地,战场霎时乱作一团,查理三世死于敌军之中。战胜的亨利继承了王位,成为英王亨利七世,查理三世成为英格兰约克王朝最后一位国王。

战后,民间传出一首歌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这个故事说明,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小事有时候会成为左右一件大事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事情成败。人们许多时候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大事,而是败在对细节重视不够,对细节不察不问,隐患就会越攒越多,一旦爆发,就会改变事情的走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保持对细节的关注,是成功者最后胜利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抱着把它当作大事来做的态度,就会谨慎对待,周密谋划,用心用意去做,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留心,也就不会出现差错。

因此,坚持并认真地做好琐碎的小事,干好别人不愿干的工作,是成就事业必备的品质。渴望成就伟大的事业,就不能一直把眼睛盯在做大事上,应该盯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地把每一个小细节做好,把不起眼的小事坚持到底,终究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03 把大事像小事一样看待

03 把大事像小事一样看待

老子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不为大”,不自以为大。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大的事情。

做大事,的确是了不起,但是不能自以为了不起,趾高气扬,大事还没有做成功,就开始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任意妄为,最终肯定是做不成大事的。

只有不自以为大,善于处其下,为人处世谦卑,才能接纳更多的东西,才能让自己不断扩容,不断变大。

李斯《谏逐客书》:“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高。”大海汇集了涓涓细流,成就了海之大;高山由许许多多细小的土壤堆积而成,成就了山之高。也可以这样说,大海虽然很大,但仍然能接纳众多的细流,使自己更大;高山虽然高,仍然能接纳细小的土壤,使自己不断增高。

老子在《道德经》第34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段话的意思是,大道广大无边,无处不在。万物依赖它生存,它从不推辞。成就了造化万物的大功,但并不占有名誉。养育了万物并不主宰。永远没有欲望,可以把它叫做小。万物归附它,但它不以主人自居,也可把它叫做大。正是因为它始终不自命为大,所以才能成为大。

老子认为,“道”生育天下万物,对万事万物的恩德很大,但是“道”却不自以为大,作用于万物时人们看不到,看起来好像很卑下,感觉它很“小”似的,这小更衬托出了“道”的品格是崇高而伟大的,故而成就了它的伟大。

我们做事也应该如此,不要因为开始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就盲目自大,而应该像“道”一样,做大事却不自以为大,“可名而小”,没有私心,甘愿卑下;“不为主”,不自命为大;“功成不名有”,不居功,不炫耀。

结束语

结束语

“为大于其细”、“天下之大作于细”,其实就是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老子告诉我们,天下的大事没有一个不是从点滴做起的,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大事。

要正确对待大与小的关系,想要做成大事,从小的事情做起,既要高瞻远瞩,又不要好高骛远;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注重眼前,从小事做起,不忽视小事或细节,才是事业成功之道。